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HBe Ag阴性CHB患者在联合抗病毒治疗中与HBs Ag清除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入组标准:年龄18-65周岁,性别不限,汉族,HBe Ag阴性CHB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初治患者或入组前曾口服NAs治疗且未发生耐药的患者。2.治疗方案:peg-IFN-α+NAs,疗程48周至96周。NA类药物选择:根据病毒载量,HBV DNA2×105IU/m L者选用恩替卡韦0.5mg/d,HBV DNA≤2×105IU/m L者选用阿德福韦酯10mg/d。Peg IFN-α-2a剂量:根据体重,体重≥75kg剂量为180ug/w,体重75kg剂量为135ug/w。3.评估指标:主要评估指标:HBs Ag转阴;次要评估指标:HBs Ag水平变化、HBV DNA、ALT等;4.疗效分组:经过治疗获得HBs Ag转阴/转换的患者纳入HBs Ag清除组(清除组),否则纳入HBs Ag未清除组(未清除组)。5.停药终点:清除组实际停药终点为HBs Ag转阴/转换伴随HBV DNA阴性并巩固24周,未清除组在治疗96周后停用IFN,继续以NAs维持治疗。研究结果:1.联合治疗一般情况及治疗结果共入组108例患者,男性7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8.98±10.37岁。具体用药情况:peg-IFN-α-2a 135ug+ETV 25例,peg-IFN-α-2a 180ug+ETV 4例,peg-IFN-α-2a 135ug+ADV 72例,peg-IFN-α-2a 180ug+ADV 7例。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于治疗12周失访(2男1女),1例患者(女)治疗24周因SAE(甲状腺功能亢进)停IFN。故本研究以104例作为随访对象,17.3%(18/104)患者于疗程48周发生HBs Ag清除,巩固24周后停用IFN及NAs;其余86例患者均完成96周治疗。治疗至96周34.6%(36/104)患者发生HBs Ag清除。将获得HBs Ag转阴/转换的36例患者纳入清除组,另外68例纳入未清除组。2.HBs Ag清除的临床影响因素2.1单因素分析为探讨与HBs Ag清除有关的临床因素,我们纳入性别、年龄、ALT、HBV DNA、HBs Ag等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性别方面,清除组男性26例,女性10例,未清除组男性50例,女性18例,两组总体以男性为主,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6)。年龄方面,清除组年龄(36.69±10.23岁)小于未清除组(40.76±10.33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清除组基线ALT(70.61±55.60U/L)高于未清除组(51.52±44.11 U/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在治疗后ALT再次升高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清除组ALT复常后有10例(10/36)再次升高,未清除组ALT复常后有6例(6/68)再次升高(p=0.011)。清除组基线HBV DNA为3.78±0.78lg IU/m L,低于未清除组(4.45±1.79lg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我们也对两组间HBs Ag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提示无论在基线、治疗24周下降幅度、48周下降幅度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清除组基线HBs Ag平均为2.60±0.39lg IU/m L,低于未清除组(2.97±0.66lg 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24周清除组HBs Ag平均下降幅度(1.75±1.52lg IU/m L)大于未清除组(0.36±0.50lg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疗程48周时清除组HBs Ag进一步下降,下降幅度(2.83±1.18lg IU/m L)依然大于未清除组(0.50±0.60lg IU/m L),差异显著(p0.001)。2.2 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间只有HBs Ag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线HBs Ag低水平、治疗24周及48周HBs Ag下降幅度明显,均有利于HBs Ag清除(p=0.015、0.049、0.001)。进一步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HBs Ag水平预测96周HBs Ag清除的AUC为0.683(95%CI:0.585-0.781),当基线HBs Ag水平为3.0lg IU/m L(本研究中对应为1008IU/m L),其PPV为47.62%,NPV为85.37%。治疗24周HBs Ag下降幅度预测96周HBs Ag清除的AUC为0.777(95%CI:0.670-0.885),当HBs Ag较基线下降1.1lg IU/m L,其PPV进一步升高至84.62%,NPV为82.05%。以疗程48周时HBs Ag下降幅度来预测96周HBs Ag清除不仅曲线下面积增大,而且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升高。其AUC为0.940(95%CI:0.881-1.000),当HBs Ag较基线下降1.8lg IU/m L,其PPV可达90.91%,NPV为92.55%。3.宿主遗传易感性与HBs Ag清除的相关性分析为研究宿主遗传易感性与HBs Ag清除的相关性,我们尽可能扩大了HBs Ag转阴/转换的病例数,新加入了14例HBs Ag转阴/转换者,均是我科联合治疗获得HBs Ag转阴/转换、并留有宿主DNA血样的患者,其入组及排除条件均符合本研究要求。将其纳入清除组,总计50例(36+14),未清除组68例。我们仅针研究了IL-28B rs12979860、rs12980275、rs8099917位点及PD-1rs10204525位点,通过普通Taq Man探针检测基因型,并对两组SNP检测结果分别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P值均0.05,符合遗传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3.1 IL-28B我们针对IL-28B rs12979860、rs12980275、rs8099917位点分别进行检测,两组间基因型分布相似,等位基因频率相似,差异不显著,具体如下:清除组rs12979860C/C型共43例,非C/C(C/T 6例、T/T 1例)型共7例,未清除组rs12979860C/C型共59例,非C/C型(C/T 9例、T/T 0例)共9例;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965);等位基因C与T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3。清除组rs12980275A/A型共43例,非A/A(A/G 6例、G/G 1例)型共7例,未清除组rs12980275A/A型共59例,非A/A(A/G 9例、G/G 0例)型共9例;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965),等位基因A与G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3)。清除组rs8099917T/T型共44例,非T/T(T/G 5例、G/G 1例)型共6例,未清除组rs8099917T/T型共58例,非T/T(T/G 10例、G/G 0例)型共10例;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671);等位基因T与G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56)。3.2 PD-1我们仅对PD-1 rs10204525位点进行检测,清除组A/A型比例略高于未清除组(50%vs.44%),差异不显著,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清除组rs10204525A/A型共25例,非A/A(A/G 19例、G/G 6例)型共25例,未清除组rs10204525A/A型共30例,非A/A(A/G 33例、G/G 5例)型共38例,两组间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527);等位基因A与G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20)。结论:1.本研究使用peg-IFN-α+NAs的联合治疗、延长疗程策略,使HBe Ag阴性CHB患者HBs Ag清除率提高至34.2%,高于以往单药治疗、固定疗程的清除率(0%-8%)。2.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基线ALT对HBs Ag清除没有明显影响。治疗过程中ALT再次升高、基线HBV DNA低载量、基线HBs Ag低水平及疗程中下降幅度明显均是HBs Ag清除的有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Bs Ag水平是HBs Ag清除的良好预测因素,包括基线低水平(AUC为0.683,当基线HBs Ag水平为3.0lg IU/m L,预测HBs Ag清除的PPV为47.62%,NPV为85.37%)及治疗过程中的下降幅度,其中以治疗48周HBs Ag下降幅度的预测价值最好(AUC为0.940,当HBs Ag较基线下降1.8lg IU/m L时,其PPV可达90.91%)。提示基线HBs Ag低水平、治疗过程中HBs Ag下降幅度明显的患者可以作为“优势人群”重要筛选指标,标志着对IFN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答,值得进一步延长疗程,以追求HBs Ag清除,达到临床治愈。3.为分析宿主遗传易感性与HBs Ag清除的相关性,本研究对IL-28B基因rs12979860、rs12980275、rs8099917位点及PD-1基因rs10204525位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s12979860、rs12980275、rs8099917位点基因多态性在清除组与未清除组差异不显著。rs10204525A/A型在清除组比例略高于未清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Peg-IFN-α+NAs HBsAg清除 IL-28b PD-1 SNP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4-9
- 英文摘要9-14
- 前言14-16
- 第一部分16-24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16-18
- 2 统计分析18
- 3 研究结果18-24
- 第二部分24-33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24
- 2 确定研究位点24
- 3 宿主 DNA 的提取及测序24-25
- 4 统计分析25-26
- 5 研究结果26-33
- 讨论33-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6
- 缩略词表46-47
- 综述47-55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5-56
- 致谢56-58
- 个人简历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谟彬;;重视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2 戴敏;李杨湄;肖阁敏;;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3例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年11期
3 郝连杰;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及其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4 李强,皋群,王晶波,许百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J];山东医药;2002年14期
5 郭斯敏,谢青;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J];肝脏;2003年03期
6 王豪;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J];肝脏;2004年S1期
7 王贵强;应重视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09期
8 龚作炯;加强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年05期
9 成军;;应充分重视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01期
10 徐洪涛;咸建春;耿爱文;沙鸭云;唐秀珍;韩立彬;沈美龙;王开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理分析[J];肝脏;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泛扑;邓红;赵文学;田长印;吴淑玲;;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郑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咸建春;徐洪涛;耿爱文;沙鸭云;唐秀珍;沈美龙;王开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理分析[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郑瑞丹;徐成润;孟家榕;伍伟平;张闽峰;饶日春;窦爱霞;周琨;陆伦根;;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预测指标和其对纤维化的影响[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郑瑞丹;徐成润;张闽峰;窦爱霞;周琨;陆伦根;;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预测指标和其对纤维化的诊断价值[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刘克洲;;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及耐药问题[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毛乾国;骆抗先;傅群芳;冯筱榕;郭亚兵;朱幼芙;彭颉;侯金林;;个体化长疗程α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年随访[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万学发;胡建军;李爱萍;朱玉芳;诸葛传德;;双环醇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石中顺;王成刚;程为玉;;加味逍遥丸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99例疗效观察[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邵先志;程时德;;苦参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0例[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虹;HBeAg阴性乙肝如何选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2 阿胜;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的疗效研究[N];医药经济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毛永武;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2 郑自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特点和相关病毒变异的临床意义[D];暨南大学;2007年
3 梁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4 赵宾宾;“补肾生髓成肝”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侯世敬;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欧阳仁杰;核苷类药物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7 陈剑;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HBsAg定量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丁慧俊;HBeAg阴性与阳性肝硬化临床特点比较及食管静脉曲张预测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9 肖吉;PC及BCP区变异对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影响的探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清除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0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