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进展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艾滋病流行模式的变化为疫情防控带来了重大挑战,高危人群预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梳理了国外艾滋病预防的理论措施,总结了中国女性工作者、注射吸毒者和男男性行为者3类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和研究进展。尽管中国已经广泛实施了多项干预措施,高危人群预防获得了积极成果,"治疗即预防"策略也在国内开始试验研究,但是中国尚未构建起多层次的干预模式,防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湖北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艾滋病 预防 高危人群
【分类号】:R512.91;R183
【正文快照】: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给世界各国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1]。目前艾滋病的疫苗研发[2]和治愈方法[3-4]尚无突破,因而只能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阻碍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J];卫生软科学;2003年01期
2 ;怎样预防艾滋病性病[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15期
3 郑明;;中国政府与国际联手 全面围剿艾滋病——我国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大力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专题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07期
4 ;艾滋病知识普及系列话题十:防治从每个人开始——艾滋病具体防治措施(二)[J];校园心理;2006年12期
5 文佳;郑明;;遏制艾滋病 中国新行动[J];中国医药指南;2006年03期
6 ;卫生九项目艾滋病性病部分[J];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03期
7 任正洪,杨丽芳,王立秋;北京市887名待婚青年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及行为[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年06期
8 ;艾滋病预防控制中长期规划出台[J];中国肿瘤;1999年03期
9 ;艾滋病预防控制中长期规划出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3期
10 朱建平;左佰常;;施行《条例》 多管齐下防艾滋[J];健康博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锐;周知祥;魏平;;在献血者招募活动中防治艾滋病的宣传[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尚云川;;四川藏区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3 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A];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维宁;;保护女性健康,阻止性病、艾滋病的流行[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琪;;微生物杀灭剂用于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的重要意义[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赵立庆;鲁建波;张应留;李孝安;李连学;李富荣;普学云;赵金仙;陈良;;公共娱乐场所高危女性STD/AIDS基线调查分析[A];玉溪市第三届性病、皮肤病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滕卫平;扎实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N];辽宁日报;2007年
2 张晴;女性为艾滋病高危人群[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薛惠娟;从自身做起防治艾滋病[N];河北日报;2003年
4 见习记者 李稹;我市召开防艾滋病性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N];杭州日报;2006年
5 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省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铜川日报;2006年
6 李如一;远离艾滋,全社会的责任[N];伊犁日报(汉);2006年
7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8 李锦邋本报记者 李娜 李文瑶;健康生活 预防艾滋[N];吉林日报;2007年
9 云检;云南口岸艾滋病检出率夺得三连冠[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陈琳 蒋丽娟 党姣;深圳构筑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控体系[N];深圳特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南;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D];中南大学;2010年
2 Walid Bin Hosain;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成刚;我国艾滋病防治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陈品一;基于艾滋病时空数据的防治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陈超然;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卫;河南农村艾滋病防治模式与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杜建伟;海南省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高一飞;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D];中山大学;2008年
9 张燕;中国西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的知晓及使用意愿动机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俊杰;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亚洲五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系统评价及其给我国的启示[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晓虎;非洲五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系统评价及其给我国的启示[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李树林;乌鲁木齐市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参与及合作模式的效果评估[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4 毛斌;长沙市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运行机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张莺;安徽省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体系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6 柳德江;云南艾滋病流行的时空结构及社会控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德勇;艾滋病对丽水市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性研究及应对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殷文渊;影响地方领导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因素及领导力建设模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潘新峰;我国艾滋病防治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周长强;山东省艾滋病防治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45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