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及生存质量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17-07-14 05:12

  本文关键词:艾滋病高流行区农村留守妇女HIV感染及生存质量现状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留守妇女 艾滋病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现状、艾滋病高危行为、生存质量及社会支持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德宏州、临沧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样本量为500人。抽样方法为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通过现场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问卷调查以入户一对一的方式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问卷调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哨点监测》中的调查问卷进行设计;生存质量调查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此外,对留守妇女和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开展定性调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独立空间内进行30~40分钟的个人深入访谈。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问卷调查500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定性访谈共完成40例,其中,留守妇女30人,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10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8.2%(41/500)。丈夫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2.7%(30/132),非吸毒相关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8%(10/363)。留守妇女HI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现已丧偶、丈夫被羁押、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不知晓艾滋病知识、丈夫吸毒(P0.05)。留守妇女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1.0%(355/500)。近一年28.8%(143/497)被调查对象有过丈夫以外的性伴。临时性行为及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0.7%(29/140)、58.3%(7/12)(χ2=8.65,P0.01)。留守妇女吸毒率为1.4%(7/500)。留守妇女获得艾滋病服务率为67.4%(337/500)。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总评分为62.58±14.24分,生理健康得分64.04±16.55分,心理健康得分69.89±16.53分,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中国一般人群(常模),其中社会功能分值最高。社会支持总评分为40.88±5.91分,社会支持得分与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生存质量总评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生理健康(PH)得分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心理健康(MH)得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现离异/丧偶、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结论]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多性伴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较高的感染率与民族、婚姻状况、留守原因、留守时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配偶吸毒情况等因素有关。今后应加大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留守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干预服务覆盖面,重点关注配偶吸毒及有多性伴行为的留守妇女,加强禁毒工作和预防HIV配偶间传播干预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时间较长、丧偶、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留守妇女的综合干预。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状较差,今后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宣传,为留守妇女提供关怀和支持;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创新发展模式,减轻留守人员的劳动负担。除此之外,用工单位应鼓励外出人员加强与留守妇女的沟通联系,并为其返乡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留守妇女 艾滋病 生存质量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91
【目录】:
  • 缩略词表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1 前言12-15
  • 1.1 研究背景12-15
  • 1.1.1 艾滋病流行概况12-13
  • 1.1.2 留守妇女HIV感染研究进展13-14
  • 1.1.3 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研究现状14-15
  • 1.1.4 研究意义15
  • 2 材料与方法15-22
  • 2.1 研究现场15
  • 2.2 研究对象15-16
  • 2.3 研究方法16-18
  • 2.3.1 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16-17
  • 2.3.1.1 定量调查16-17
  • 2.3.1.2 定性调查17
  • 2.3.2 调查方法17-18
  • 2.4 研究内容18
  • 2.5 研究工具18-19
  • 2.5.1 艾滋病相关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18
  • 2.5.2 生存质量调查问卷18-19
  • 2.5.3 社会支持调查问卷19
  • 2.5.4 HIV抗体检测19
  • 2.6 伦理学19
  • 2.7 质量控制19-21
  • 2.7.1 研究设计阶段控制19-20
  • 2.7.2 现场实施阶段控制20
  • 2.7.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控制20
  • 2.7.4 资料整理分析20-21
  • 2.8 技术路线21-22
  • 3 结果22-32
  •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22-23
  • 3.2 艾滋病相关研究结果23-28
  • 3.2.1 留守妇女HI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23-26
  • 3.2.1.1 留守妇女HIV感染情况23
  • 3.2.1.2 留守妇女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23-25
  • 3.2.1.2.1 留守妇女HIV感染单因素分析23-24
  • 3.2.1.2.2 留守妇女HIV感染多因素分析24-25
  • 3.2.1.3 非吸毒相关留守妇女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25-26
  • 3.2.2 对丈夫相关情况的了解26-27
  • 3.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27
  • 3.2.4 艾滋病高危行为27-28
  • 3.2.5 干预服务情况28
  • 3.3 社会支持情况28-29
  • 3.4 生存质量相关研究结果29-32
  • 3.4.1 生存质量评分29-30
  • 3.4.2 生存质量评分影响因素分析30-31
  • 3.4.3 生存质量访谈结果31-32
  • 4 讨论32-37
  • 5 结论37-38
  • 6 建议38-39
  • 7 研究创新性39
  • 8 研究局限性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录45-54
  • 附录1:调查问卷45-53
  • 1 留守妇女健康调查问卷45-48
  • 2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量表48-51
  • 3 留守妇女社会支持问卷51-53
  • 附录2:访谈提纲53-54
  • 1 留守妇女访谈提纲53
  • 2 防艾工作人员访谈提纲53-54
  • 综述54-69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69-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文杰;;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06期

2 张永;沈潘艳;辛勇;;贵州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内隐幸福感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4年02期

3 卜永生;纪如平;赵文学;;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02期

4 付强;付浩;许锦秀;许彤;江洪;傅兰英;;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常识及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07期

5 舒显竹;王丹;罗莎莎;张开银;卢旺;蒋芩琴;李孝懿;李德军;周军;杨宗琪;;2012年宣汉县南坝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年05期

6 郭海健;张正红;徐静;李小宁;李靖;;苏北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7 李丽娜;崔向军;赵茜茜;王莹;张郢;陈晓美;郭鑫;曹丹;苑杰;;孤独感对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02期

8 方惠;董欢;辛勇;;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安全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4年02期

9 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10 付浩;赵迪;许锦秀;许彤;王小引;桂立辉;傅兰英;;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调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黎岩;卫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2 应会君;黎瑛;;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分析及出路探讨——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晓宏;;当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现状与对策思考[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梁君思;;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的二维分析与对策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叶兴武;;浅析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元勋;;基于AHP的农村新一代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山东地区的调查问卷[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海燕;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的守望和期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张建虹;农村留守妇女存在“三多三少”现象[N];徐州日报;2007年

3 施中华;保康农村留守妇女调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春莉;李悦娥代表呼吁:重视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周庄;各级妇联助农村留守妇女创业致富[N];徐州日报;2008年

6 张园 才菁 本报记者 王超;农村留守妇女的互助之路[N];锦州日报;2008年

7 王蔚蔚;我市召开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现场推进会[N];巢湖日报;2008年

8 靳荣君;五市开展技能培训 农村留守妇女受益[N];黑河日报;2008年

9 刘国全;江口农村留守妇女“坐地生财”[N];铜仁日报;2010年

10 甘调;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需要关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娟;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霞;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境况及其改善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巧遇;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吕志;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胤;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马金萍;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骆敏;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永帅;农村留守妇女存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9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39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