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诱导山羊中枢脑啡肽前体及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规律
发布时间:2024-04-19 23:10
电针是将脉冲电流通过针灸针导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它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被广泛的用于治疗临床疼痛性疾病以及缓解多种手术中的疼痛。从20世纪60年代,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电针镇痛的机理。早期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等,参与了针刺镇痛的调节。后来,研究证实神经调质,尤其是内源性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在针刺镇痛调节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δ-受体、μ-受体和κ_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三个重要的阿片肽受体,其中内啡肽主要与δ-受体和μ-受体结合,脑啡肽主要与δ-受体结合,强啡肽主要与κ_受体结合,发挥镇痛调节作用。 电针镇痛效应不仅仅表现为针刺时立即出现的“即时镇痛效应”,还具有“镇痛后效应”,即电针结束后机体的痛阈仍然高于基础水平,疼痛得到改善的效应。“即时镇痛效应”已经被证实与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有密切关系。镇痛后效应对疼痛疾病的治疗以及手术后的康复有重要作用。然而,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机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阐明。有研究报道显示,电针能够提高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内源性阿片肽前体以及阿片肽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推测电针镇痛后效应可能是由于启...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针刺镇痛
1.1.1 针刺镇痛的发展
1.1.2 针刺镇痛的特点
1.1.3 影响电针镇痛效果的因素
1.1.4 针刺镇痛过程
1.1.5 针刺镇痛后效应
1.1.6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药品试剂及耗材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动物的准备
2.5 电针方法
2.6 痛阈的测定
2.7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2.7.1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定位和取材
2.7.2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总RNA的提取
2.7.3 总RNA完整性和浓度的测定以及逆转录
2.7.4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2.8 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测定
2.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8.2 免疫组化染色
2.8.3 核团(区)免疫组化的观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针诱导的山羊痛阈的变化
3.2 山羊前脑啡肽及阿片肽受体基因序列测定
3.3 镇痛相关核团和区域的确证
3.4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前脑啡肽mRNA水平的变化
3.5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δ-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6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μ-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7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κ-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8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山羊痛阈的测定
4.2 针刺穴位的选择
4.3 电针频率的选择
4.4 电针镇痛的种属差异
4.5 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现象
4.6 内源性阿片肽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7 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8 山羊中枢镇痛相关核团(区)在电针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本文编号:3958518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针刺镇痛
1.1.1 针刺镇痛的发展
1.1.2 针刺镇痛的特点
1.1.3 影响电针镇痛效果的因素
1.1.4 针刺镇痛过程
1.1.5 针刺镇痛后效应
1.1.6 针刺镇痛的机制研究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药品试剂及耗材
2.3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动物的准备
2.5 电针方法
2.6 痛阈的测定
2.7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2.7.1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定位和取材
2.7.2 镇痛相关核团与区域的总RNA的提取
2.7.3 总RNA完整性和浓度的测定以及逆转录
2.7.4 前脑啡肽和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2.8 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测定
2.8.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8.2 免疫组化染色
2.8.3 核团(区)免疫组化的观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电针诱导的山羊痛阈的变化
3.2 山羊前脑啡肽及阿片肽受体基因序列测定
3.3 镇痛相关核团和区域的确证
3.4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前脑啡肽mRNA水平的变化
3.5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δ-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6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μ-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7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κ-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
3.8 电针诱导的山羊中枢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山羊痛阈的测定
4.2 针刺穴位的选择
4.3 电针频率的选择
4.4 电针镇痛的种属差异
4.5 电针诱导的镇痛后效应现象
4.6 内源性阿片肽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7 阿片肽受体基因表达对电针镇痛后效应的影响
4.8 山羊中枢镇痛相关核团(区)在电针镇痛后效应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本文编号:3958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9585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