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林麝化脓病病原菌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互作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2 22:01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1不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lasR基因的敲除

图1不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lasR基因的敲除

以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横跨lasR基因上游496bp序列(前同源臂)与下游577bp序列(后同源臂),并以pRU1103质粒为模板扩增出庆大霉素抗性基因元件(917bp),胶回收后用OverlapPCR进行片段连接与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


图2不同基因型的铜绿假单胞菌与化脓隐秘杆菌平板互作表型实验

图2不同基因型的铜绿假单胞菌与化脓隐秘杆菌平板互作表型实验

铜绿假单胞菌菌落近端的化脓隐秘杆菌菌落均不同程度地小于远端的菌落,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则没有显著变化(图2)。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QS突变菌株均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更明显(图3)。图3平板互作表型实验中化脓隐秘杆菌的菌落规模


图3平板互作表型实验中化脓隐秘杆菌的菌落规模

图3平板互作表型实验中化脓隐秘杆菌的菌落规模

图2不同基因型的铜绿假单胞菌与化脓隐秘杆菌平板互作表型实验对上述平板互作中近端化脓隐秘杆菌的菌落规模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突变菌株对邻近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从第2天开始,各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效果均弱于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与野....


图4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突变菌株对近端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对比

图4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突变菌株对近端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对比

对上述平板互作中近端化脓隐秘杆菌的菌落规模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突变菌株对邻近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从第2天开始,各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效果均弱于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只有将铜绿假单胞菌QS调控系统中的lasR和r....



本文编号:3971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971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