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 益生菌
【摘要】:目的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 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①入院后1 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 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 益生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0744,81070513
【分类号】:R722.6
【正文快照】: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且严重的胃肠道急症,在存活新生儿中其发病率为1‰~3‰,而90%以上发生于早产儿[1]。尽管NEC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晰,但普遍认为NEC的发病是多因素的,而细菌的异常定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2]。有研究报道,NEC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冬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8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2 叶秋明;;一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药学监护体会[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年08期
3 Xiao-Zhong Huang;Li-Bin Zhu;Zhong-Rong Li;Jing Lin;;Bacterial coloniza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evelopment[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2013年04期
4 乔木;张丽静;邱锐琴;姚文秀;李宝琪;顾洪媛;;早期微生态干预对早产儿黄疸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启慧;肺炎链球菌感染猕猴肠道菌群分子解析及消化、呼吸、免疫系统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2 孙国林;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郭梦尧;黄芩苷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腺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萍;郭映辉;李贵霞;宫颖新;张丽丽;张铁军;;小儿急性阑尾炎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年23期
2 朱晓敏;徐建国;黄益民;;小儿急性阑尾炎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研究[J];吉林医学;2009年01期
3 代莉;蔡晓宁;;急性阑尾炎患者脓液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江;费建梅;吴林根;;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初探[J];淮海医药;2013年01期
2 姚惠香;朱金水;陈维雄;陈玮;孙群;;肠道菌群改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J];肝脏;2013年08期
3 王金轩;;大黄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9年01期
4 黄永坤;;胃肠道菌群与临床检测[J];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11期
5 刘宝珍;薛春霞;金世禄;;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疾病[J];内蒙古中医药;2011年03期
6 曹亚平;张秀荣;严浩;刘勇;潘令嘉;;广东地区健康人肠道菌群调查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年03期
7 仇艳光;王江雁;米裕;时兰春;孙芳;;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英媒:肠道菌群的组成不仅由饮食决定[J];中国食品学报;2014年07期
9 李增烈;何治军;;麦当娜的“不老秘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3年02期
10 吕苏成,蒙昌金,冯桂香;小鼠饮食限量对其肠道菌群和寿命关系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保红;李e,
本文编号:1047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047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