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本文关键词: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儿 晚发型败血症 高危因素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研究本中心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临床特点,为新生儿LOS早期预防、及时合理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241例确诊L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作为病例组,高危因素分析选择同期住院未并发败血症的241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17.0、WHONET5.6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1)新生儿LOS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反应差(66.0%)、皮肤颜色异常(59.8%)、发热(57.3%)、喂养不耐受(42.7%)为主要表现。(2)单因素分析显示GA≤34W、BW1500g、禁食时间≥4d、无创辅助通气≥7d、PICC、气管插管、CMV感染、RDS、BPD、NEC与新生儿LOS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34W(OR=1.75,95%CI:1.08-2.84)、BW1500g(OR=2.79,95%CI:1.49-5.24)、气管插管(OR=1.98,95%CI:1.17-3.35)、无创辅助通气≥7d(OR=10.29,95%CI:3.84-27.54)、PICC(OR=2.09,95%CI:1.10-3.98)、CMV感染(OR=12.28,95%CI:2.76-54.76)是L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院内感染与院外感染比例为4.4:1。占前五位的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1.2%)、大肠埃希菌(12.3%)、金黄色葡萄球菌(8.1%)、白假丝酵母菌(7.7%)和表皮葡萄球菌(6.5%)。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4.9%),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31.2%)、真菌(11.2%)。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占比例最高(26.2%),革兰氏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例最高(17.3%),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占比例最高(7.7%)。2013年检出致病菌占34.6%,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2.3%,革兰氏阳性菌11.5%,真菌0.8%;2014年检出致病菌占26.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4.6%,革兰氏阳性菌8.8%,真菌3.1%;2015年检出致病菌占38.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0.4%,革兰氏阳性菌10.8%,真菌7.7%。(4)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耐药率75%,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耐药率为50%~75%。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75%,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0%~75%,二者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10%。金黄色葡萄球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75%,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率为50%~7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克林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50%~75%,二者均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为0%。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结论:(1)新生儿LOS临床表现不典型。(2)GA≤34W、BW1500g、气管插管、无创辅助通气≥7d、PICC和CMV感染是新生儿L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新生儿LOS以院内感染为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三年内检出致病菌占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本中心细菌耐药情况普遍,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关键词】:新生儿 晚发型败血症 高危因素 病原菌 耐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2.13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16
- 第2章 综述16-29
- 2.1 定义16
- 2.2 临床表现16-17
- 2.3 实验室检查17-21
- 2.3.1 血培养17-19
- 2.3.2 I/T比值19
- 2.3.3 CRP19
- 2.3.4 细胞因子19-20
- 2.3.5 PCT20
- 2.3.6 sICAM-120-21
- 2.3.7 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21
- 2.3.8 中性粒细胞CD6421
- 2.3.9 PCR技术及基因芯片21
- 2.4 致病菌分布特点21-23
- 2.5 高危因素23-26
- 2.5.1 孕母因素24
- 2.5.2 出生体重和胎龄24-25
- 2.5.3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25
- 2.5.4 气管插管25-26
- 2.5.5 CMV感染26
- 2.6 预防26-29
- 2.6.1 抗生素预防性治疗27
- 2.6.2 益生菌27
- 2.6.3 早期母乳喂养27-28
- 2.6.4 免疫替代疗法28-29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29-31
- 3.1 资料29
- 3.1.1 研究对象29
- 3.1.2 纳入标准29
- 3.1.3 排除标准29
- 3.2 研究方法29-30
- 3.3 相关定义30
- 3.4 血培养方法30
- 3.5 药敏试验30
- 3.6 统计学方法30-31
- 第4章 结果31-45
- 4.1 纳入研究患儿的一般资料31
- 4.2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症状31-32
- 4.3 相关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32-33
- 4.4 Logistic回归分析33-34
- 4.5 病原菌分布34-38
- 4.6 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38-44
- 4.7 转归44-45
- 第5章 讨论45-51
- 5.1 新生儿LOS临床表现分析45
- 5.2 新生儿LOS高危因素分析45-47
- 5.3 新生儿LOS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47-50
- 5.4 本研究局限性50-51
- 第6章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6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燕芳;余加林;杜立中;;区分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年10期
2 李卫武;高丽娟;王传光;项崇悟;兰菊红;徐丽英;;新生儿机械通气细菌学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03期
3 刘田田;刘阳;牟鑫;武辉;;104例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年01期
4 黄正国;谢忠罗;黄旭峰;何炜;金飞燕;邵成良;;IL-6、CRP和CD11b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5 刘志伟;唐征;丁艳;黄小艺;;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6 李秋平;高昕;黄捷婷;李灵先;齐海莲;石慧;叶翠;封志纯;;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年06期
7 刘春峰;;机械通气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年02期
8 岳少杰;王铭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9 郝玲;杨恒伟;李艳芝;李彦敏;刘桂玲;董红红;;败血症新生儿血中性粒细胞CD_(64)表达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22期
10 陈平洋;贺晓日;王涛;邱梅冰;闫淑媛;杨成华;胡劲涛;薄涛;谢宗德;;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22期
,本文编号:1065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06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