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患儿细胞因子与CD64测定的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28 05:25

  本文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患儿细胞因子与CD64测定的临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细胞因子 CD64


【摘要】:目的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NS)是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期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并发症多,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给予抗生素治疗。本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莱芜地区2010年-2012年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NICU)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2.研究血清IL-6、IL-8、TNF-a水平变化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可以对新生儿败血症做出早期诊断,为具有可疑败血症的高危儿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其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细菌的耐药情况。血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操作,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败血症患儿血清IL-6、IL-8、TNF-a水平变化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临床意义 分组: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79例,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分为三组: (1)败血症组25例:①确诊败血症组12例,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8例。血培养阳性,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②临床诊断败血症组13例,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8例。血培养阴性,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具备非特异性检查≥2条。 (2)一般感染组26例,其中早产儿8例,足月儿18例。血培养阴性,而且非特异性检查2条,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3)同期住院的非感染组28例,其中早产儿9例,足月儿19例。其血培养阴性,非特异性检查均正常,无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三组患儿胎龄、日龄、性别及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IL-6、 IL-8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结果 1.研究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莱芜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 2010年1月-2012年12月莱芜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1570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73例,占住院新生儿的4.7%,其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NEOS)22例,占败血症患儿的30.1%。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NLOS)51例,占败血症患儿的69.9%。 (2)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 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G+)感染为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1%)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无乳链球菌,均占9.1%;革兰氏阴性菌(G-)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0.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9.1%)、鲍曼不动杆菌(4.3%)。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23.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8.3%)、铜绿假单胞菌(7.8%)、鲍曼不动杆菌(4.2%)。 (3)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万古霉素及克林霉素未发现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第一、二代头孢及不加酶的第三代头孢耐药率较高,但对碳青霉烯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极低。 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IL-6、 IL-8和TNF-a水平变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分析 (1)败血症组治疗前IL-6、IL-8和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一般感染组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败血症组及一般感染组治疗前IL-6、IL-8、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7天后,其中败血症组最显著,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抗生素治疗7天后,败血症组IL-6、 IL-8、 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仍然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通过分析莱芜地区2010年-2012年度NICU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情况,可以了解到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为主,并且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特点,如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头孢唑啉耐药率普遍较高,革兰氏阴性球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临床上通过对病原菌流行的特点,经验性的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行血培养及药敏检测,并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2.败血症组血清IL-6、 IL-8和TNF-a水平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的测定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理想指标,并为具有可疑败血症的高危儿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 药敏试验 细胞因子 CD64
【学位授予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2.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5
  • 材料与方法15-19
  • 结果19-23
  • 讨论23-34
  • 结论34-35
  • 创新点35-36
  • 参考文献36-39
  • 综述39-50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翠芳;吴新梅;李开为;邱国新;赵才祥;;新生儿细菌感染血乳铁蛋白、IL-6与IL-8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华中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2 吴华;卿文衡;杨良勇;;血培养联合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21期

3 杨晓春;袁玉芳;张荣荣;杨丽娟;马毓苓;宣恒报;邓之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0期

4 冯丽丽;张爱平;李华伟;庞明珍;;清热解毒方剂腹腔注射对急性腹膜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年46期

5 周亮;陈秀;;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09年10期

6 郝玲;杨恒伟;李艳芝;李彦敏;刘桂玲;董红红;;败血症新生儿血中性粒细胞CD_(64)表达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22期

7 陈秀兰;;败血症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_(64)表达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15期

8 徐发林;万玉;程秀永;;血清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治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年10期

9 姜毅;;新生儿败血症诊疗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年02期

10 李玉莲;赵振元;李锦萍;窦钧年;梁殿哲;;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9年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106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06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