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磷脂转运蛋白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8:14

  本文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磷脂转运蛋白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氧气暴露 磷脂转运蛋白 肺损伤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 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采集早产儿的血清及支气管肺灌洗液,比较BPD早产儿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血清和支气管肺灌洗液内MIF及PLTP的含量变化,探讨MIF及PLTP在BPD早产儿血清内水平以及与BPD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为BPD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分析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起病原因、临床特点、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和转归,为提前防止高危因素,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对其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1采用桡动脉穿刺的方法,分别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一周、两周、三周、四周留取标本。用头皮针接于5ml针头,左手握住早产儿腕部使早产儿手腕伸仰约45°,触摸桡动脉波动,皮肤消毒,右手持针,在腕横纹附近以与桡动脉平行方向与水平面呈30°~45°角度刺入,抽取血液约2ml,4°,3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内保存备用。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集采用非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法(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机械通气或气管插管新生儿镇静后经气管导管滴入37灭菌生理盐水,每次0.5mL/kg,滴完后用复苏器加压给氧2~3次翻身拍背后,将吸引管沿气管插管迅速插入至遇到阻力后微上提,用小于6kPa负压吸引,捻动吸引管边吸引边退出气管插管,整个操作过程在30s内完成,双侧各3次。回收液离心(4,500r/min)10min,取上清,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同样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一周、两周、三周、四周留取标本。 3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5例BPD的病例详细资料,对其胎龄、出生体重、原发疾病、肺部CR学表现、治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在血清标本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MIF水平在时间点24小时、1周、2周、3周、4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IF含量维持高水平,对照组相对低水平;两组PLTP血清水平在24小时、1周差异不明显(P〉0.05),在2周、3周、4周时,BPD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第4周时,PLTP含量与对照组的第1周含量接近。 2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实验组MIF含量在各时间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结果相一致;实验组PLT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第4周时与对照组第1周数值相近。 325例BPD患儿中按胎龄分布,胎龄〈28周的2例,28~30周的13例,30~33周的9例,≥33周1例;出生体重〈l000g3例,1000~1500g12例,1500~2500g8例,〉2500g2例。BPD原发病中伴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10例,吸入综合征6例,肺炎的7例,肺出血的1例,还有1例正常。所有的患儿都需要吸氧治疗,需吸氧时间平均为(34.6±10.9)d,机械通气的有16例,需要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为(12±5.4)d,住院时间平均为(62.0±13.6)d。19例患儿并发肺部感染。经过系统的治疗,13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有7例好转出院,有5例放弃治疗并且自动出院。随访中,其中6例患儿1年内皆因肺部感染再入院,其中1例死亡。 结论 1MIF和PLTP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高度相关性; 2MIF的高水平和PLTP的低水平提示早产儿可能存在BPD,,可以通过测定MIF和PLTP的水平对BPD提前诊断,有利于进一步的积极治疗; 3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是BPD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BPD分度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首先预防早产的发生,减少BPD的发生率; 4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机械通气、氧中毒是BPD的常见病因,治疗过程中继发肺部感染是促进BPD发生发展的另一个的重要因素; 5重症BPD患儿GC使用有一定效果,采取相关的措施控制继发感染有助于缩短BPD病程。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氧气暴露 磷脂转运蛋白 肺损伤 机械通气 肺部感染 治疗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符号说明9-10
  • 前言10-11
  • 第一部分11-26
  • 实验对象与方法11-14
  • 结果14-17
  • 讨论17-26
  • 第二部分26-38
  • 前言26-27
  • 资料与方法27-28
  • 结果与分析28-36
  • 讨论36-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4
  • 综述44-51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丽;富建华;薛辛东;;氧化/抗氧化失衡与高氧肺损伤[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3期

2 梁婷,侯桂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2期

3 邵华;磷脂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年02期

4 段泓宇;王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9年11期

5 路荣;李华强;;高氧肺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16期

6 王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7期



本文编号:11168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168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