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共振的注意缺失多动障碍患者的注意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磁共振的注意缺失多动障碍患者的注意网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注意缺失多动症 低频振荡 背侧注意网络 腹侧注意网络 格兰杰因果
【摘要】:注意缺失多动症(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的损伤,无组织性以及多动和冲动。神经影像学研究已经证明了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的注意网络存在着异常。背侧注意网络(DAN)和腹侧(VAN)注意网络这两个网络之间的因果连接也许揭示了注意缺失多动症的注意网络的异常。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两个系统的因果联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将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运用到功能磁共振数据中,探究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的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注意缺失多动症的生理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注意缺失多动症的生物学标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为:1:对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的静息态数据进行分频,对每个频段进行低频振荡分析,从而得到其神经活动水平。我们发现,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额内侧回、额中回、感觉运动皮质、楔前叶等脑区的低频振荡幅度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是显著异常的。这些区域也是注意网络的典型区域,揭示了其注意网络神经活动水平的异常。2:将基于体素水平的格兰杰因果强度(GCS)分析方法运用到静息态磁共振影像数据中,探究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的因果联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少儿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的双侧额眼区域(FEF)和右侧腹侧前额皮层(VFC)的格兰杰因果强度显著增加。紧接着,我们利用出度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注意缺失多动症患者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向。我们的研究表明:从额眼区域到腹侧前额皮层,从额眼区域到颞顶联合区(TPJ),从腹侧前额皮层到额眼区域均存在着异常的信息流动。3:为了证实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本文利用网上的注意缺失多动症数据进行重测性分析。重测性结果证实了额眼区域,腹侧前额皮层和颞顶联合区这三个区域在连接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的信息传导的核心角色,表明了异常的注意控制系统以及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的相互关系导致了注意缺失和多动的产生。
【关键词】:注意缺失多动症 低频振荡 背侧注意网络 腹侧注意网络 格兰杰因果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94;R44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注意缺失多动症概述9-11
- 1.1.1 注意缺失多动症发展9-10
- 1.1.2 背侧和腹侧注意网络的概述10-11
- 1.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11-12
- 1.2.1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发展11
- 1.2.2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1-12
- 1.3 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概述12-13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3-14
- 第二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低频振荡的分频研究14-26
- 2.1 引言14-15
- 2.2 数据获取与数据分析15-17
- 2.2.1 研究对象15
- 2.2.2 影像数据采集15-16
- 2.2.3 图像预处理16
- 2.2.4 低频振荡幅度分析16-17
- 2.3 结果17-23
- 2.3.1 人.统计学和临床变量17-18
- 2.3.2 影像学结果18-23
- 2.4 讨论23-24
- 2.5 结论24-26
- 第三章 基于格兰杰因果的注意缺失多动症有效连接的研究26-37
- 3.1 引言26
- 3.2 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简介26-27
- 3.3 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27-28
- 3.3.1 数据采集27
- 3.3.2 数据分析27-28
- 3.4 体素水平上的格兰杰因果强度分析28-29
- 3.5 统计分析29
- 3.6 重测性分析29
- 3.7 结果29-33
- 3.7.1 人.统计学和临床变量29-30
- 3.7.2 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之间的因果连接30-31
- 3.7.3 出度网络分析结果31-32
- 3.7.4 重测性结果32-33
- 3.8 讨论33-36
- 3.8.1 从背侧到腹侧注意网络异常的信息流引起多动的特征34
- 3.8.2 从腹侧到背侧注意网络异常的信息流引起注意缺失的特征34
- 3.8.3 背侧注意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的相互作用34-35
- 3.8.4 重测性结果讨论35-36
- 3.9 本章结论36-37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37-39
- 4.1 本文总结37
- 4.2 前景展望37-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7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7-48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48-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霖;阎浩;张岱;;磁共振扩散谱成像[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2 李桂英,侯宝荣;磁共振检查室护士工作职责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1年04期
3 庞志显;刘锦春;;磁共振的成象原理和临床应用[J];中国农村医学;1993年04期
4 林意群;磁共振信号的产生原理[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4年03期
5 王金淮;磁共振血管成象技术及实现[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6年04期
6 柴悦,刘晓梅,李响,罗述谦;人脑磁共振图象的配准与组织分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年03期
7 金延方;磁共振新技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进展(上)[J];中国医刊;2004年07期
8 黄小勇,杜靖,吕飙,张兆琪,董莉,毕涛;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成像——附12例正常表现[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年04期
9 张晨;蔡葵;蔡杰;徐亮;陈敏;;高场头颈部磁共振检查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08年07期
10 黄绍光;邓伟吾;;磁共振定量测定在呼吸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宁瑞鹏;杨光;李鲠颖;;基于多接收机的磁共振多层同步成像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顾倩;刘士远;姜庆军;肖湘生;袁正;徐宇宏;巍小惠;;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顾倩;刘士远;姜庆军;肖湘生;袁正;徐宇宏;巍小惠;;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准;叶安培;;磁共振灌注定量成像[A];第十二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袁耀宗;许斌;孙菁;陶然君;缪飞;张仲伟;陈克明;吴达明;;应用功能性磁共振观察直肠气囊扩张时脑血流量变化的初步体会[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顾倩;刘士远;姜庆军;肖湘生;袁正;徐宇宏;巍小惠;;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勤;王鹤;李鲠颖;;磁共振信号的频分复用多通道接收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朱岩;宁瑞鹏;李鲠颖;;用于磁场监控的~(19)F-NMR探头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驻京记者 王丹;GE磁共振应用科研中心落户中国[N];医药经济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耀文;磁共振频谱定量测定脑内γ-氨基丁酸浓度技术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2 陈华富;磁共振响应信号的模型与脑功能定位的磁共振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顾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杨华;CL-PEG-MnFe_2O_4纳米胶束介导的肿瘤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双重靶向MRI成像[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恺;基于磁共振的注意缺失多动障碍患者的注意网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诚;基于模型的磁共振温度成像[D];清华大学;2009年
3 尤克增;亚硒酸钠诱导急性肝脏损伤的磁共振频谱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4 张树林;磁共振优化脉冲的设计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庞红艳;磁共振小肠造影检查基础扫描方案的评定及临床应用探讨[D];苏州大学;2013年
6 胡粟;磁共振-R_2~*值无创评估铁过载肝脏铁含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宋其毅;基于特征分解的磁共振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王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9 艾丛慧;原发性癫痫海马形态及白质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10 佟琪;急性失血性休克脑部磁共振灌注及波谱成像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9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11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