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吸入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氧化碳吸入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CO 新生儿肺炎 炎症 氧化应激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 PPHN)是由于生后胎儿肺血管压力的持续性升高,使胎儿循环无法正常过渡到新生儿循环,当肺血管压力超过体循环压力时,体内大量未氧合血经动脉导管及卵圆孔水平右向左分流,而导致新生儿青紫,持续性低氧血症,吸入高浓度氧进行治疗,患儿紫绀仍不能缓解。PPHN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里较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为0.1%-0.2%,病死率高达25%-50%,也是目前医疗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 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降低肺动脉高压疗法,因其无创,效果佳,而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PPHN最常用的主要手段。尽管如此,仍有近40%的患者对该法无效,因此,寻找一种新型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20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研究发现,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这种双原子可燃气体,可由体内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氧化分解血红素产生,由此,展开了对内源性CO产生机理及作用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CO具有抗炎症、氧化、增殖、细胞凋亡等细胞保护功能,其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舒张血管的功能或对PPHN治疗有效,内源性HO/CO系统可能参与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但众所周知,CO亦是一种化学窒息剂,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强于氧气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从而阻止血红蛋白将氧气运输到各组织器官,进而导致机体缺氧窒息。 权衡CO对新生儿危重病的重要的潜在效用和其毒性,研究有必要对CO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探索。本实验即是基于此目的,研究CO吸入疗法在新生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同时探讨CO对机体的抗炎和抗氧化效益,为进一步研究CO吸入疗法作为新生儿危重病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先决条件。 考虑到新生儿危重病诸如PPHN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以及CO中毒者都或需上呼吸机,研究同时进行了对呼吸机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在呼吸支持中的疗效比较。 方法: 第一部分:CO吸入疗法对足月肺炎新生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2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盲法随机分成4组,分别予以50、60、70、100ppmCO吸入2h,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aemoglobin, COHb)浓度,以评估吸入性C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测定炎症和氧化参数,研究CO吸入疗法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第二部分:不同经鼻正压通气模式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按照拔管后的呼吸支持模式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196例患儿分为两组,分别是nIPPV组(102例);nCPAP组(94例)。比较两种不同的经鼻呼吸支持模式治疗后,患儿需再次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的比例。 结果: 第一部分:CO吸入疗法对足月肺炎新生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吸入CO; 2.50、60和70ppm浓度的CO吸入组,COHb浓度无显著变化; 3.随着CO吸入浓度增加,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 AOPPs)、丙二醛(Malondialdedyde, MDA)、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MIP-2)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在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组间无显著差别。 第二部分:不同经鼻正压通气模式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 1.nIPPV组:使用天数(6.3±2.8)d,拔管后成功率88.2%(90/102);nCPAP组:使用天数(7.1±2.4)d,拔管后成功率为75.5%(71/94); 2.nIPPV组拔管后呼吸支持所需时间较短,且其拔管后成功率高(p0.05)。 结论: 第一部分:CO吸入疗法对足月肺炎新生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吸入CO疗法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 2.CO可能具有抗炎和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的作用; 3.吸入CO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第二部分:不同经鼻正压通气模式用于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研究 1. nIPPV不仅可作为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同时可应用于患儿拔管后的呼吸支持治疗; 2.拔管后nIPPV组较nCPAP组需要呼吸支持治疗的时间短; 3. nIPPV组较nCPAP组拔管的成功率高。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胡兆秋;王萍;;指导检查对哮喘患儿正确使用吸入疗法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9年15期
2 李学敏;王雪娟;;湿热空气吸入疗法治疗自然及实验性感冒[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0年02期
3 钱素泉,宋敏;吸入疗法药物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7年03期
4 石原享介;早期类固醇激素吸入疗法的疗效[J];日本医学介绍;1998年12期
5 胡英惠,刘奎诚;吸入疗法治疗婴儿急性喘息的研究进展[J];北京医学;2005年03期
6 牟杨;126例哮喘患儿吸入疗法的使用体会[J];四川医学;2005年07期
7 梅家齐;;芳香吸入疗法的应用原理[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0年02期
8 刘又宁;肾上腺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1年08期
9 尹本义;肾上腺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在非哮喘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医学;1995年10期
10 庞红霞;吸入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3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剑兰;;气雾吸入疗法与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安喜荷;李连文;;吸入疗法及药物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高青;郑玲;;吸入疗法在儿科的对比和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丽莎;王云华;周春慧;;吸入疗法防治儿童哮喘存在的问题及护理对策[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巴合藏;;吸入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的护理体会[A];山东省第六届一次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卫红;;护理干预对儿童哮喘吸入疗法顺从性的影响[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刘香平;;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病吸入疗法的副作用及防治[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吸入疗法治哮喘效果好吗?[N];泰州日报;2006年
2 戴家熊;吸入疗法新进展[N];大众卫生报;2003年
3 江苏泰州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张亚明;治疗哮喘您会用吸入疗法吗[N];健康报;2008年
4 主任医师杨堤林;激素吸入[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峰;哮喘用药应以吸入为主[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6 詹建;哮喘治疗常见四大误区[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主任医师 王建华;探析哮喘的治疗原则[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北京市儿童医院 刘世英;儿童哮喘的特点及其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教授 林江涛;控制哮喘 从何处入手[N];健康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韬;吸入疗法中呼吸道内流体运动状况的数值模拟[D];东华大学;2008年
2 王灿;一氧化碳吸入疗法在新生儿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4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314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