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社会支持 创伤后成长 孤独症 儿童父母 出处:《重庆医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形式,对88例孤独症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用4种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统计评定患儿的异常程度和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总分,并对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总分为(60.94±16.87)分,社会支持总分(38.75±5.70)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别为(2.00±1.87)分和(1.21±0.33)分;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总分(r=0.642,P0.01)、积极应对(r=0.528,P0.01)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无相关性(r=0.130,P=0.21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性别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92)。结论护理人员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父母亲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是患儿父母创伤后尽快成长的有效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s on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Methods 88 autistic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abnormal degree of children and the total scores of parents' post-traumatic growth were evaluated by four kinds of tables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 post-traumatic growth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 the growth of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after trauma was at a moderate level, with a total score of 60.94 卤16.87. The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38.75 卤5.70, the scores of posi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coping were 2.00 卤1.87 and 1.21 卤0.3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ttraumatic growth of parents and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r = 0.642) or positive response (r = 0.528 / P 0.01).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coping.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social support. Positive coping and sex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rents'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autistic children. Conclusion Nursing staff should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to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hildren's parents to grow up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trauma.
【作者单位】: 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基金】:河南省社科联基金资助项目(SKL-2013-374)
【分类号】:R749.94
【正文快照】: 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经历生活中创伤性质的事件或重大突发性负性事件所体验到的心理正性变化[1]。在经历挑战性的生活危机事件后的个体,在对社会人生、人生的理解或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正能量身心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称之为创伤个体后成长的能力。对自己的子女被诊断为孤独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伟,地石;孤独症与生物学[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0年04期
2 扈玉芹;关注孤独症儿童[J];农家顾问;2000年12期
3 刘薇;小儿孤独症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1年12期
4 孙永珍,傅根跃;我国孤独症的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5 张献共,李思特,李雪荣,朱荣华,罗学荣,苏林雁,陈劲梅,颜家睦;孤独症儿童血浆5-羟色胺、出生季节和母孕期母亲情绪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5期
6 苏彦捷,王恪;任务的呈现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误念理解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7 邓利珍,罗胡兰,赵抗美,吴勇红,钱晴,何姚杰,谭风鸣;孤独症儿童2例的幼儿园干预效果[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1期
8 方玉华;孤独症儿童三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01期
9 王立新,彭聃龄;孤独症的低级中央统合功能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刘军,苏林雁,王伯兰;伴语言倒退孤独症儿童53例社交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发展中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养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主动语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王为实;;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为实;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个案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欧建君;陈琛;寻广磊;吴仁容;赵靖平;;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财政负担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谢明;;“运用维果茨基理论指导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久来;魏薇;吴德;王雨松;;孤独症儿童尿液代谢组学筛查指标的初步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陈雪芬;秦s,
本文编号:1464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464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