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法洛四联症 双源CT血管造影 大螺距 辐射剂量 出处:《青岛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章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目的:与双源CT(DSCT)前门控序列扫描对照,探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评价其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可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8例,成功检查86例,经手术证实的67例患儿最终入纳入本研究。33例行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34例行前门控序列扫描(序列扫描组),患儿法定监护人于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扫描均在患儿镇静后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前未控制心率。扫描参数:机架旋转时间0.28 s,z-轴飞焦点技术,准直2×64×0.6 mm,采集层厚2×128×0.6 mm;根据体重设定管电压:体重≤5kg采用70 k V,体重5 kg采用80 k V;根据体重设定管电流:体重5 kg设为60 m As/r,5-10 kg设为60-79 m As/r,10 kg设为80-120 m As/r。大螺距扫描组采用螺距3.4,心电触发时相预设为R-R间期的10%。序列扫描组采用窄曝光窗,采集时相设置为40%-40%R-R间期。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层厚0.6 mm,间隔0.5 mm,开启SAFIRE重建(2级),软组织算法,卷积函数I26f,传送至Syngo工作站(Syngo CT.3D Workplace,Siemens Healthcare,Forchheim,Germany)进行后处理。由2名富有诊断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盲法主观评分,包括心内结构、大血管和冠状动脉近中段,均采用5分制。测量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的CT值、噪声,计算信噪比。以手术结果为参考,计算两种扫描方法对心内畸形、心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修正自动得出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使之符合16 cm体模对应的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χ2=0.012,P0.05)、年龄(t=0.033,P0.05)、体重(t=0.005,P0.05)、心率(t=0.20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螺距扫描组的扫描时间较序列扫描组短(t=38.057,P0.05)。两名医师对心内结构、大血管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很好(κ=0.81、0.83、0.84)。两组患儿大血管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u=552.50,P0.05),大螺距扫描组心内结构和冠状动脉近中段评分低于序列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3.00、205.50,P0.05)。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的CT值(t=0.811、0.565、0.697、1.149,P0.05)、噪声值(t=1.705、1.644、1.009、1.353,P0.05)及信噪比(t=1.393、1.292、1.784、1.39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手术结果,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分别发现57处和62处心内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47%、93.55%,无统计学差异(χ2=0.635,P0.05);两组分别发现64处和61处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5%、9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平均DLP为7.06±2.42 m Gy?cm、10.12±3.15 m Gy?cm,平均ED分别为0.36±0.08 m Sv、0.51±0.08 m Sv,两组DLP、E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4.468、8.200,P0.05),大螺距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较序列扫描降低约30%。结论:DS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心脏病检查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对心内结构异常、心外结构异常的检查均有较高准确率。虽然大螺距扫描较序列扫描图像质量有所下降,前者辐射剂量显著降低。第二章小儿法洛四联症的双源CT诊断研究目的:以手术结果为参照,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照,探讨双源CT(DSCT)对法洛四联症(TOF)及其伴发畸形的术前评估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疑诊TOF行DSCT心血管成像的患儿58例,CT检查前一周内均行TTE检查,最终将我院行根治手术的患儿40例纳入本研究,男23例,女17例,年龄2月-5岁,平均年龄18.15±13.03月,中位年龄12个月,平均体重9.48±5.01 kg。所有患儿均采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模式于患儿镇静后平静呼吸状态下完成扫描,扫描前未控制心率。扫描参数: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机架旋转时间0.28 s,准直2×64×0.6 mm,采集层厚2×128×0.6 mm;管电压:体重≤5 kg采用70 k V,体重5 kg采用80 k V;管电流:体重5 kg设为60 m As/r,5-10 kg设为60-79 m As/r,10 kg设为80-120 m As/r。采用设备最大螺距3.4,预设心电触发时相10%R-R间期。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层厚0.6 mm,间隔0.5 mm,开启SAFIRE重建(2级),软组织算法,卷积函数I26f,传送至Syngo工作站进行后处理。TTE检查由1名资深心脏超声医师操作,与另一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共同判读,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8V3探头,采用常规二维胸骨旁、心尖、剑下、胸骨上窝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由2名富有诊断经验的心血管放射医师采用5分制对CT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盲法评分。将TOF的基本畸形和伴发畸形分别分析。以手术为参照,比较DSCT、TTE对右室流出道前后径、肺动脉瓣环、主肺动脉、双侧肺动脉、室间隔缺损的测量值,分析基本畸形的形态特点,评估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骑跨率评估的准确性。记录DSCT与TTE对各种伴发畸形的确诊数、误诊数、漏诊数,将DSCT、TTE及二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照。结果:40例患儿检查时平均心率114.48±17.70bpm,扫描时间平均0.44±0.06s。总体图像质量评分3.9±0.8,均能够满足诊断需要,两观察者评分一致性优(κ=0.82)。DSCT检查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35±0.12 m Sv。DSCT、TTE对右室流出道前后径、肺动脉瓣环、主肺动脉的测量值均与手术相符(P0.05),且两检查方法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TTE对双侧肺动脉直径、室间隔缺损的测量值亦均与手术相符(P0.05),但DSCT测量值均大于TTE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对主动脉骑跨率的判断均与术中所见符合,TTE 3例偏大5%,2例偏小5%。40例TOF发现伴发畸形共61处,包括心内畸形17处、心外畸形44处。DSCT漏诊房间隔缺损5处(5/12)、冠状动脉异常1处(1/2)、高位起源的体肺侧枝循环2处(2/23)。TTE误诊、漏诊心外大血管畸形13处(13/44),心内畸形中仅漏诊1例小房间隔缺损(1/12)。DSCT对心内合并畸形的确诊例数少于TT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对心外合并畸形的确诊例数多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T与TTE、DSCT与二者联合对TOF所有伴发畸形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大于TTE检查(P0.05)。结论:DSCT采用前门控大螺距扫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很好地显示小儿TOF的基本畸形,并进行精准的术前定量评估,其对TOF心外合并畸形的诊断有独特优势,与TTE联合能提高单纯TTE检查对TOF合并畸形的检出率。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double -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 DSCT ) in the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 Results : The sex of the two groups ( 蠂2 = 0.012 , P0.05 ) , the age ( t = 0.033 , P0.05 ) , the weight ( t = 0.005 , P0.05 ) , the heart rate ( t = 0.205 , P0.05 ) were shorter ( t = 38.057 , P0.05 )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t = 4.468 , P < 0.05 ) .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7.06 卤 2.42 mGy ? cm , 10.12 卤 3.15 mGy ? cm , and the average 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equential scan group ( 蠂 2 = 0.635 , P0.05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of DSCT and TTE in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was 0 . 35 卤 0 . 12 m , and the mean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 0 . 35 卤 0 . 12 m Accurate pre - opera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is performed , which has a unique advantage for the diagnosis of TOF - cardiac external combined deformity , and combined with TTE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TOF combined deformity by TTE .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4;R816.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好群,金远林,王兰娣,牟玉兰;胸片、CT对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年S1期
2 高相伟,张育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显示的出血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J];洛阳医专学报;2000年03期
3 孙西河,王滨,周茂义,常光辉,李丽新;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探讨[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张兰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吕庆才,段成州,袁永方,蒋明;巨大腔外型胃平滑肌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1期
6 曹相华,王会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征象[J];山东医药;2001年07期
7 王进铨,陈启展;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CT表现[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8 何健垣,吴晓媚;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脑CT[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张流忠,杜涛,余可恩;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J];贵州医药;2001年04期
10 刘红,杨德琪;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表现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明国;;新CT 新技术 新思考[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葛培林;刘仁忠;易伟;杨振兴;连海伟;邵灵敏;;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及首次CT的影像学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惠章;潘纪戍;方芳;李威;李伟;姜蕾;陈启航;周诚;;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范淼;冯仕庭;彭振鹏;;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超声双期增强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关建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舒艳艳;韩志江;孙承;;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诊断价值[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周海生;许崇永;郑汉朋;邱乾德;;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肺内浸润CT表现[A];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赵峰;何健;王高峰;江峰;徐霁;章士正;;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1例CT征象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姚志文;唐立勇;滕红;贾天舒;张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及治疗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10 张琳;汤光宇;陈云燕;刘勇;姚建华;;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竹;欧洲CT市场逆流而动[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敢言;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广东科技报;2004年
3 通讯员 贾洪涛;市区出租车牌照全部使用吉CT专用号段[N];四平日报;2009年
4 中国医保商会 蔡天智;今年1~4月CT出口反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本版编辑邋韩其成 游敏常 闫铮;水泥行业“CT”报告:美好与现实的反差[N];证券日报;2008年
6 祁鸣邋曾强 周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给人体基因组做“CT”[N];中国医药报;2007年
7 张小磊 陈辉 廖怀凌;医院滥用CT病人可能致癌[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胡其峰;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中青年女性过度做CT是花钱买风险[N];光明日报;2011年
10 李旭;医院滥用CT风当刹[N];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丽;非小细胞肺癌CT能谱成像与VEGF、MVD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智栩;640层CT全肿瘤灌注成像在直肠癌灌注测量及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3 杨亮;能谱CT在喉及下咽鳞癌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李斯琴;高频超声及三维CT、MRI在不同月龄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诊断、随访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月芹;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扫描在小儿法洛四联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尤小芳;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左一智;肺段间平面的解剖学实质与CT表现[D];山东大学;2013年
8 蔡肯;基于双源CT的全心脏图像配准与自动分割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俊;多功能CT/荧光纳米分子探针的制备以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李国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新方法及肺气肿表型的CT肺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娟;超声、CT对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锐;能谱CT在中心气道原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王玉婕;宝石CT能谱成像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车传东;CT与MRI诊断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比较[D];泰山医学院;2014年
5 宋娟;双低扫描技术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6 赵瑜;锥形束CT技术在肝癌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高继平;腰椎行双源CT连续动态扫描评价腰椎不同曲度对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杜鹏;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血管周围组织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万正国;能谱CT动态增强在肝硬化分级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邢静静;能谱CT在胃癌T分期诊断及早期胃癌显示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9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49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