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儿茶酚胺 氧和指数 内毒素 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是否存在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的升高,以及患者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与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的关系。方法 2013年4~12月期间,纳入3组患者(A组38例AAD患者、B组28例升主动脉瘤患者、C组2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测定OI并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肾上腺素(adrenaline,AD)、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内毒素(endotoxin,ET)的血清质量浓度。通过对3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对比分析,观察AAD患者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是否升高;采用直线相关分析AAD患者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与ET质量浓度以及OI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血清AD、NA、ET质量浓度均高于B组和C组(P0.001),OI低于B组和C组(P0.001)。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发现AAD患者血清AD及NA质量浓度均与ET质量浓度存在正相关性,而与OI呈负相关性。结论血清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可能与AAD患者急性肺损伤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and oxygenation index (Oi)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 The study included 38 patients with AAD in group A, 28 patients with 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in group B and 22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in group C.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drenocephalin, noradrenaline, endotoxin and endotoxin in patients with AAD were measured, and the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s in AAD patients were observe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above indexes.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and et concentration and OI in AAD patient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clinical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01OI in group C and group C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e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AD and na concentration and et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AD. 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serum catecholamine concentration may be related to acute lung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AAD.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分类号】:R54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宏;蒙炜;胡佳;肖正华;方智;李阳;古君;钟明华;张宏伟;张尔永;;弓部内膜无破口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近端外科手术重建的早中期随访结果[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宏;杜磊;范景秀;余惠;张尔永;胡佳;;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儿茶酚胺质量浓度与氧合指数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跃进,庄志刚,刘清华,李正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临床荟萃;2001年02期
2 黄慧贤,李敏;急性主动脉夹层抢救成功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2期
3 古广年,祝慧青;急性主动脉夹层8例误诊分析[J];山东医药;2001年01期
4 张春玲,任建中,郭明;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05期
5 姜玉凤,乔宪春,刘晓明,马炎炎,郑心田,姜玉如;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6 张云,华潞;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1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年08期
7 何卫平,郑鹏,周泽强,杨径;急性主动脉夹层13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6期
8 徐少平;乌拉地尔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03期
9 严文莉;急性主动脉夹层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10 赵腾;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要点[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燕涛;;急性主动脉夹层1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田礼义;;急性主动脉夹层35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熊玮;董少红;;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北;孙诚;何楷然;陈胜龙;甄享凡;吕波;曾红科;;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由田;;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程蕴琳;;急性主动脉夹层[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赵初环;冯霞飞;倪海珍;谢强丽;曹艳君;刘庆华;孙成超;;6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治分析[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单立梅;;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患者的护理[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曼;杨艳敏;高鑫;朱俊;赵新然;崔锦刚;;佩尔注射液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降压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子娜;高雅;杜雨;刘红;;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伟光;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其与FBN1基因关联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张静;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卫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及其与Ⅱ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黄毕;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研究与预后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田力;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和候选诊断生物标志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孙惠萍;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及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文龙;动脉性血管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健;血浆微小RNA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新型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闫圣涛;16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卢耀星;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LncRNA/mRNA差异性表达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4 郝明辉;急性主动脉夹层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5 彭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6 唐明;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评分模式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7 莫少言;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8 彭文;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标记物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9 张国恺;血脂、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10 鄢韵升;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00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50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