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理作用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黄芪药理作用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
编辑时间:2012-11-05 16:58 【如需论文代写,论文发表请联系本站客服!】
别名绵黄芪、箭芪、口芪。蒙古黄芪主要产于内蒙、吉林、山西、河北等;膜荚黄芪主要产于山西、黑龙江、甘肃等。其味甘、温;归肺、脾经。主要适用于病后体虚;阳虚自汗、虚人感冒;脾虚泄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等。
现代中药学研究,黄芪主要化学成分为黄芪苷类、多糖黄芪药理作用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冯晨,唐锁勤(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内科,北京摘要作为传统中药材的黄芪,其临床应用广泛。该药主要成分为黄芪苷类、多糖类、黄酮类等。归纳近年的药理学研究成果,黄芪及其提取物具有对机体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众多系统、器官、组织的调节、营养和保护作用。根据其药理特点黄芪在儿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秋季腹泻等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信不远的将来,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黄芪必将为更多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
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细菌检测与清除例患儿中共有26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培养细菌28株,其来源部位为:血培养19株痰培养6株,深静脉插管培养2株,面部脓肿切开脓汁培养1株。用药后,28株细菌中22株被清除,清除率为有54例患儿未找到明确致病菌,占67.5%。
治疗失败病例进一步观察美罗培南治疗失败的14例患儿中,加用抗真菌治疗后显效11例。
讨论儿童血液肿瘤本身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力低下,近年来随化疗方法的改进和骨髓移植的普及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但化疗强度增加,骨髓抑制加重,感染的发病率增加。血液肿瘤化疗中的感染,其病原菌和病灶常常不明确,因此很难同一般感染一样采用细菌学方法选择抗生素和进行疗效评价,因此需要应用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的抗生素。IDSA2002的用药指南推荐,对于重症感染和高危患者,应首选高效的广谱抗生素,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是其建议的几个首选的经验性治疗药物之一。本组研究结果证实:对儿童肿瘤治疗合并感染时,美罗培南治疗的有效率达78.8%;ANC<1000或500合并感染时的有效率77.0%,说明在白细胞降低时效果显著。
美罗培南为人工合成的第二代碳青霉烯类药物容易穿透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细胞壁,达到其作用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具有强有力的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能力及对抗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降解能力,可杀灭绝大部分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需氧和厌氧病原菌及大多数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而且其独特的结构(1-β-甲基),对人的肾脱氢肽酶(DHP-1)稳定,勿需加肾毒性抑制剂,可经肾小球和透过肾小管,其肾脏的毒副作用较同类药物明显减弱。本组研究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说明美罗培南是一种安全的抗菌素。
总之,美罗培南在治疗儿童肿瘤合并感染的治疗中有明显的抗菌效果,并安全可靠。
美罗培南在各种实验动物中的体内分布收稿日期小儿内科专题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年第3期小儿内科专题类、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胆碱、叶酸等。随着对黄芪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其临床应用前景日渐展现,尤其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现综述如下。
黄芪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黄芪可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金若敏等通过口服给药,观察了口服黄芪毛状根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毛状根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NK细胞活性。同时黄芪多糖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明显促进小鼠NK细胞活性,刺激NK细胞增殖,更重要的是可协同白细胞介素-2作用,使NK细胞活性和刺激NK细胞增殖的作用明显高于白细胞介素-2单一作用的效果,且并非两者效果的简单相加。
黄芪对体液免疫功能也有作用。黄芪多糖可使小鼠胸腺和脾内T细胞数增加,而IgG的产生更需T细胞参与,给小鼠口服黄芪提取液,对免疫反应早期阶段的脾脏抗原结合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的前体细胞)有促进作用,此外黄芪制剂喷鼻后,鼻分泌液中IgA明显上升;正常人服用黄芪浸膏片后IgM、显著增加。黄芪可以促进β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浆细胞抗体的合成。庄乙君等研究证实了黄芪注射液对慢性肾炎患者IgA、IgG与有明显提高作用,揭示黄芪能改善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
黄芪对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周义乾等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表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显著提高。王涌等通过建立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腹腔内注射黄芪(250mg:kg:d)2周,测定血中细胞表型CD3、CD4、CD8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3周后大鼠血中T细胞表型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CD4减少相对更明显,血清IL-2水平亦明显下降。腹腔注射黄芪2周可使大鼠、CD4和CD8升高至接近正常,纠正IL-2产生的受抑状态。说明黄芪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推测黄芪是通过促进IL-2的产生实现其药理作用的。
循环系统的药理作用黄芪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黄芪皂苷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成分,在50μg:mL~200μg:mL时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它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磷酸二酯酶(PDE)活性而加强心肌收缩,其作用强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低剂量黄芪总皂苷(2mg)可加重心衰,而中剂量(4mg)和高剂量有抗心衰作用。
钙超载在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引起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导致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用异丙肾上腺素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黄芪对红细胞、心肌钙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发现黄芪能减轻由于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心肌组织和红细胞内的钙积聚,并能保护细胞膜钙泵功能。
氧自由基(ORF)具有强烈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条件下,ORF大量形成,引发细胞膜及亚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进而破坏其结构和功能,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实,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总黄酮和黄芪皂苷均有良好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在大鼠langendorff缺血再灌注10min模型上,利用低温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观察到,黄芪总黄酮可使冠脉流出液中的自由基明显减少进而达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同时因黄芪具有补气升阳作用,能益气行血,大剂量应用黄芪能推动气血的正常运行,改善心功能,消除体循环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稳定细胞膜、改善心肌营养和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有关。
泌尿系统的药理作用黄芪具有利尿作用。并且其利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给大鼠皮下注射黄芪水煎液0.5g:Kg后利尿作用可持续7d,连续7d给药无耐药性发生,黄芪煎剂静脉注射0.5g:mL可使麻醉犬尿量显著增加,1h~1.5h作用最显著。
同时,黄芪具有对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周玖瑶等通过Border方法复制了阳离子化小牛血清蛋白致膜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并观察了肾复康由雷公藤、黄芪、三七、益母草等组成)对模型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肾复康可消除C-BSA肾炎模型大鼠尿蛋白,升高C-BSA肾炎模型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白蛋白球蛋白(A:G)值,降低C-BSA肾炎模型大鼠胆固醇含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肾复康能抑制C-BSA肾炎模型大鼠血浆的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升高和6-酮基前列腺素F12(6-Keto-PGF1α)含量的降低。
其他系统药理作用黄芪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亦有应用。江清林等采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年第3期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到黄芪甲苷溶液具有促进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和C肽分泌的作用,并随作用时间延长,分泌作用增加。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类胰升血糖素肽-1(GLP-1)的分泌,诱发B细胞内胰岛素颗粒活性恢复来实现的。
在脑缺血方面,黄芪提取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局部脑缺血及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SOD、NOS、ATP酶活性、降低脑含水量、抑制的合成、抑制神经元调亡等作用,有望在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上发挥作用。
黄芪多糖具有解除内毒素损伤作用。腹腔注射、60mL=kg、100mL=kg,1次=d,连用7d能显著提高内毒素中毒小鼠的存活率。l00mL=Kg剂量组能完全解除内毒素的致死作用。60mL=Kg、100mL=Kg连用能显著对抗内毒素处理小鼠肝匀浆中丙二醛升高及谷胱甘肽的降低。
药理毒性及不良反应黄芪毒性很低,小鼠以黄芪0.5mL~0.7mL灌胃急性毒理实验,48h无异常;大鼠每天腹腔注射黄芪煎剂~1.3mL,给药30d慢性毒性实验,其体重均有增加,未见毒副反应。
黄芪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为主。其主要原因可能与其含多糖和蛋白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黄芪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在用药后40min~11d,最晚个月。因此,临床在用药时应密切观察,尤其是对未住院病人更应警惕。
黄芪在儿科中的应用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中药学常用药物的黄芪,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中医学认为儿童以脾肺二脏病症多见,根据黄芪的特点,其在儿科的应用日渐显现。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原因除与儿童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和全身免疫有关外,和局部分泌型IgA也有很大的关系,某些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甚至检测不到分泌型。根据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特点,其已在临床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董建路等对6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黄芪口服液5mL=d~10mL=d,连用4周,取得了80.65%的有效率。黄华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黄芪口服液3个月,1年后进行评价,治疗组、IgA、IgM、C3、C4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尚没有理想的药物治疗。根据黄芪调节免疫功能,避免了病毒反复感染,直接保护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等药理特性,其在心肌炎的治疗上得到广泛应用。孙秀华等采用大剂量VitC与黄芪、参麦联用,明显缩短了治疗过程,取得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是儿童秋、冬季消化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此病多发于6~12个月患儿。此病的发生除与病毒的数量毒力有关外,主要是该年龄组的患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和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M、及胃肠道分泌型IgA较低有关。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急性期全T细胞(CD3)及辅助诱导细胞(CD4)减少,细胞免疫受到抑制,免疫反应低下。霍怀仁等应用黄芪治疗130例轮状病毒感染后腹泻,取得了84.6%的总有效率。
其他常见疾病治疗中,董扬等将黄芪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后免疫力低下取得较好效果;孙远岭等应用黄芪治疗儿童厌食症,对比口服锌剂取得80.8%的疗效。
随着黄芪的药理作用日渐揭示,在成人疾病的治疗作用渐渐适用于儿童。在成人肿瘤性疾病中,黄芪对肺癌、肝癌、乳腺癌等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那么我们在儿童肿瘤的治疗中就应该加以思考和利用。
展望未来,随着药理学分析手段的进一步提高,黄芪的药用价值必将进一步得到开发,相信它必定会在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儿疾病治疗时药物的剂量一般随年龄而异,这点与成人显著不同。除此之外,小儿用药还因脏器功能发育未成熟等原因使其用法、副作用等也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在这里做如下论述。
小儿药物动力学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指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与成人明显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首先,药物在组织内分布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药物越是主要分布在体液中;另外,小儿的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某些药物必须经过肝脏某些酶系统的作用才能解毒,酶缺乏时其毒性反应比较明显,如新生儿肝脏的氧化%水解、N-去甲基和乙酰化作用低,以后随年龄增长才逐步增强再有,小儿特别是新生儿肾脏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儿肾小球滤过与肾小球分泌功能均差,到了婴儿后期这些功能逐步改善。因此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药物剂量宜小、给药次数宜少。另一方面,在乳幼儿期,由于水代谢旺盛,每日尿量较多,因此从肾脏排出的药物的剂量按体重计算就应较成人相对大,给药间隔时间亦应缩摘要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小儿药物动力学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指小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与成人明显不同;第二:小儿给药方法的特点,包括口服、注射以及外用药等方面的特殊之处;第三: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与成人不同,需根据体重、体表面积、年龄等不同方法计算;第四:小儿用药过程中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突出体现在抗生素、激素的使用过程中、对症治疗及新生儿的用药等方面。总之对小儿进行药物治疗必须掌握其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地治疗。
上一篇: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细菌耐药性监测
下一篇: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及其在儿科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6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