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友病抑制物管理
本文选题:血友病 + 抑制物 ; 参考:《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年01期
【摘要】:儿童血友病患者是抑制物的高发人群。除了遗传性高危因素外,非遗传性高危因素不仅对抑制物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还直接影响血友病的治疗策略。以往回顾性分析提示,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手术、严重出血后的高强度凝血因子治疗是抑制物发生的高危因素,20暴露日(ED)之后开始预防治疗,抑制物发生风险显著降低。目前针对高滴度、高反应性的先天性血友病抑制物的清除主要采用免疫耐受诱导(ITI)治疗,高剂量与低剂量在低危组免疫耐受诱导成功率方面相当,但高剂量组能更快达到免疫耐受,且在ITI治疗期间出血事件明显减少。免疫调节剂并不推荐用于一线抑制物的清除治疗,但对标准ITI治疗反应不佳的高反应抑制物患者,加用美罗华可能改善ITI治疗疗效。
[Abstract]:Childhood hemophilia is a high risk group for inhibitors. In addition to hereditary high risk factors, non-hereditary high risk factors not o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hibitors,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treatment strategy of hemophilia.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high intensity coagulation factor therapy after severe hemorrhage was the high risk factor of inhibition after neonatal and infant operation, and the risk of inhibi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t present, the clearance of high titer and high reactivity inhibitors of congenital hemophilia is mainly treated by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 The success rate of 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n low risk group is equal to that of high dose and low dose. However, the high dose group was able to reach immune tolerance more quickly, and the bleeding ev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ITI treatment. Immunomodulators are not recommended for first-line inhibitor clearance, but metoprolol ma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ITI in patients with high response inhibitors who are not responding well to standard ITI.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
【分类号】:R7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颖;姚荣欣;江明华;何牧卿;金栗名;;获得性FⅧ抑制物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7年04期
2 王媛;;诱导型热休克蛋白70的小分子抑制物[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1期
3 徐修才,周志中,吴竞生,李向培,历晓梅,吴树农,蔡晓燕,谭敏;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实验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1999年01期
4 Kasper CK;周立红;刘泽霖;;因子Ⅷ、Ⅸ抑制物的诊断与处理[J];血栓与止血学;2006年04期
5 张卫建;第Ⅶ因子抑制物[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6 叶裕春,成明珠,宋德莲,赵金彩,陆明兰,张天仁;补体C1抑制物含量测定及其初步临床应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7年03期
7 刘佳,姚维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1999年02期
8 Siow Y.;Kives S.;Hertweck P.;张剑萍;;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月经周期正常的少女血苗勒抑制物水平的比较[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6年02期
9 Gilbert C et all;因子Ⅷ抑制物——临床观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5年02期
10 王勤,李家增;因子Ⅷ抑制物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东旭;;C1抑制物蛋白质的新功能[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第十七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许冠群;陆晔玲;丁秋兰;王学锋;;Ⅱ型动力学FⅧ抑制物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3 林颖;姚荣欣;;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宋晓玲;孙竞;周璇;李强;刘阳;易正山;;中国血友病患者FⅧ抑制物形成的免疫因素研究[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5 杨仁池;;凝血因子FⅧ抑制物的诊断与处理[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6 林颖;姚荣欣;江明华;何牧卿;金栗名;;获得性FⅧ抑制物的3例报告[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苟梓希;李云成;苟敏;汤岳琴;木田建次;;农业废弃物乙醇生产用酵母的抑制物耐受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8 宋晓玲;孙竞;周璇;李强;刘阳;易正山;;中国血友病患者F□抑制物形成的免疫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9 夏爱丹;林素仙;朱永林;黄瑛;胡理明;;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形成后出血的治疗[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10 夏燕;周佳维;戴菁;陆晔玲;丁秋兰;王学锋;王鸿利;;凝血因子ⅧSer470Asn突变相关抑制物灭活凝血因子Ⅷ分子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娟;皮状丝孢酵母纤维素油脂发酵及抑制物耐受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闫振宇;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的形成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王志伟;我国部分地区血友病A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筛查及方法学比较[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杨红玉;人补体C1抑制物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5 漆雪;基因重组活化人凝血因子Ⅶ治疗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出血的效果评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6 黄庆;人类基因组CpG岛文库的构建和抑制物控制性PCR的建立与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7 熊燕;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琰芳;遗传性血友病A型患者抑制物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2 丁驰;利用定量构效关系方法评价稻秸碱预处理水解液中抑制物的抑制性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霞;93例云南省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产生及相关因素的探讨[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4 相瑞娟;木质纤维素水解液抑制物高抗性酵母的选育[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黄政;纳滤分离辐照降解芒草水提液中发酵抑制物[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于水淼;螺旋藻培养液中抑制物的鉴定及去除[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7 马庆辉;不同抑制物背景血友病A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文卿;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的有效性及抑制物产生的追踪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9 张傲利;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筛查及部分基因新突变位点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任省涛;蒸汽爆破玉米秸秆抑制物研究及酶解条件优化[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74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77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