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婴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20:30

  本文选题:早产儿 + 足月儿 ; 参考:《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了解早产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与足月儿的差异,及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有利于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早产儿身心健康发展。 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收集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随访的93例早产婴儿和126例足月婴儿,按月龄分为6月龄、9月龄、12月龄。用自编《婴儿一般情况问卷》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调查,比较早产儿和足月儿社会生活能力得分、得分边缘率和社会适应四方面能力得分,以及影响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的因素。统计分析用SPSS17.0软件包,,运用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结果: 1.6月龄、9月龄、12月龄早产和足月婴儿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存在差别(P值<0.050)。得分边缘率分别为:早产儿41.9%,足月儿16.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0)。 2.6月龄、9月龄、12月龄早产儿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与足月儿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往能力、作业能力、参加集体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上,除外9月龄早产儿与足月儿在独立生活能力的分值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为0.762>0.050)、12月龄早产儿与足月儿在作业能力的分值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为0.142>0.050),其余部分足月儿的分值均明显高于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婴儿年龄、婴儿性别、胎龄、是否为试管婴儿、带养人是否为母亲、带养人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是否行进食能力训练为婴儿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婴儿年龄>胎龄>带养人文化程度>是否行进食能力训练>带养人是否为母亲>母亲文化程度>是否试管婴儿>婴儿性别。 结论: 1.早产儿婴儿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逐渐进步,但落后于同龄足月儿。反映社会生活适应性的交往能力、作业能力、参加集体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与足月儿的差距随年龄增长呈波动性变化,作业能力有追赶现象,而独立生活能力差距有增大趋势。 2.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有相关性,其中婴儿年龄和胎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进食能力训练对早产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Abstract]:Purpose :

It is helpful to fi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reterm infants .

Method :

From July 2011 to March 2012 , 93 preterm infants and 126 full - term infants were collected from outpatient follow - up of the Children ' s Hospital of the Affiliated Children ' 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6 - month - old , 9 - month - old and 12 - month - old according to the monthly age .

Results :

1 . 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scores of 1 . 6 month , 9 month , 12 month old and term infants ( P < 0 . 050 ) . The score margin rates were 41.9 % in preterm infants and 16.3 % in term infants respectively ( P < 0.050 ) .

2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 life adaptability and the term of the term infants in the age of 6 months , the age of 9 months and the age of 12 month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 ability of operation , participation in collective living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 except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 difference between premature infant and term infants in 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 P = 0.762 & gt ; 0.050 ) .

3 . Whether the infant age , the sex of the infant , the gestational age , the test tube baby , the nursing person as the mother , the person with the breadwinner , the degree of the mother ' s culture , whether the feeding ability training 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infant ' s social life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social life adaptability is from the big to the small , whether the infant age > the gestational age > the person ' s culture degree > whether the nursing person is the mother > the mother ' s degree of culture > whether the infant > infant sex is tested .

Conclusion :

1 . The social life adaptability of premature infants is gradually improving , but it lags behind the same - age term . It reflects the social life adaptability , the ability of operation , th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collective life ,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living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living ability and the term of the term .

2 .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ological factors , family factors and social life adaptability , among which infant age and gestational ag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
Eating ability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preterm infants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1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利侠;早产儿、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7期

2 李利,李献珍,曾明辉,李媛,陈云模;早产儿与足月儿出生早期血清蛋白的检测[J];云南医药;1998年02期

3 杨兴华;何亚娟;;早产儿和足月儿1分钟Apgar评分对比观察[J];西部医学;2007年05期

4 Thompson J.M.D.;Mitchell E.A.;张振;;早产儿与足月儿的SIDS危险因素是否不同[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9期

5 陈吉庆,周艳,胡敏华;早产儿与低钙血症[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6 金新安,蔡淑芳,江锐松,敖振杰;早产儿与足月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年06期

7 张金池 ,陈林兴 ,林展文;足月儿与早产儿血清β_2-m RIA结果分析[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3年02期

8 吴玫瑰;李桦;宋燕燕;朱丽莎;吴志华;;早产儿气质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35期

9 康爱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10 冯小三,黄绍敏,王琳,赵萍;早产儿和足月儿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能力的比较和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黎;文建国;王亚仑;陈燕;任川川;芦山;毛淑平;张艳;;足月儿与早产儿排尿方式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杜立中;;剖宫产出生的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衰竭问题[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金岚;吴德;李小燕;杨李;唐久来;;早产儿和足月儿脑性瘫痪临床特征分析[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朱珍;帕米尔;史惟;施炳培;;足月儿、早产儿痉挛性脑瘫CT的对比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陈夏芳;何振娟;朱建幸;杜学亮;;新生儿Ghrelin、PYY水平变化及与体重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马晓路;罗芳;程晓英;施丽萍;杜立中;;浙江省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鲁利群;屈艺;母得志;杨欣;杨泉;杨萍;胡佳;邓焰;杨涛义;党林蓉;喻定刚;;母亲因素对晚期早产儿出生的影响——四川地区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8 吴秀静;俞惠民;徐亚萍;吴苔;;婴儿抚触对早产儿骨代谢状况的影响[A];第三届长三角围产医学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马晓路;吴明远;王欣欣;吕;勤;苏卫东;庄满利;黄春香;徐婷;谭稼荣;王有成;杜立中;;浙江省晚期早产儿临床资料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陆茵;;早产儿贫血的病因与治疗[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容小翔 林伦 风信;早产儿,用心呵护亦健康[N];医药经济报;2002年

2 陶菊华;早产儿护理要注意“五道关”[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3 韩咏霞;早干预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韩咏霞;早产儿在宫外完成发育会同样聪明 外力介入帮助要趁早[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怎样护理早产儿?[N];健康时报;2007年

6 ;怎样护理早产的宝宝[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陆铁琳;早产儿用氧将有章可循[N];健康报;2004年

8 通讯员 宗筠 冯静 路璐 记者 方芳;首家早产儿绿色通道医院挂牌[N];北京日报;2011年

9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教授 时毓民;早产宝宝需多呵护[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记者 谭允 通讯员 肖爱萍;早产儿需防视网膜病变[N];广东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语言发育及自主性眨眼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黄海娟;早产儿脑血流动力学与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鸣;早产儿铜及其他营养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调查及相关基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施亿峗;正常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特征及其成熟规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曾凌空;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肺部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金萍;Toll样受体在新生儿感染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志华;早产儿MLS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及缺氧对诱发电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曾凌空;肺表面活性物质B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肺部疾病易感性的关系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蒲杰;TNF-α、TNFRⅡ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琳琳;血液及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的水平与早产儿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赵子艳;脂联素与早产儿骨密度的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鹤虹;早产儿痉挛性脑瘫形态学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4 吴苔;婴儿抚触对早产儿血瘦素、IGF-1及骨SOS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欣宁;小于32孕周早产儿静脉用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及影响因素[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龚元杰;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刘春丽;双胎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庄元华;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章渝;早产儿蛋白质营养状况病例对照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童雪涛;早期干预改善早产儿智能和运动发育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04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004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c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