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杀菌活力的不同影响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05 17:00
【摘要】:目的:手术创伤可导致术后免疫抑制,大大降低了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使得术后机体很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吞噬作用是宿主固有免疫抵御外来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个关键因素。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中主要的吞噬细胞,通过多种吞噬受体如Fcγ受体(FcγR)、补体受体(CR)等的作用来检测入侵的病原体,并与病原体相结合,激活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最终清除了入侵机体病原微生物以及损伤处组织和细胞的坏死碎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菌吞噬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开腹手术是否比腹腔镜手术更易导致术后感染的增加。 材料和方法:SPF级、健康、8-10周成年BLAB/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对照组(n=70),开腹手术组(n=70),腹腔镜手术组(n=70)。用FACS分析巨噬细胞吞噬受体的表达情况,观察3组巨噬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摄取,吞噬和细胞内杀灭情况,并评估3组小鼠对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易感情况。 结果:与腹腔镜组手术相比,开腹手术组小鼠的巨噬细胞表面CR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从而减少了巨噬细胞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摄取和吞噬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相同的感染情况下,开腹手术组的小鼠在发生感染时血液和重要脏器的细菌清除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腹腔镜手术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能力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开腹手术后腹腔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摄取、吞噬和细胞内杀菌能力降低,从而影响了机体的固有免疫功能,大大增加了术后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风险,使机体术后易于出现感染这一并发症,而腹腔镜手术对术后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影响不大甚至有增强作用,从而减轻了术后免疫抑制的程度,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surgical trauma can lead to 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 greatly reduce the body's resistance to bacteria, make the body prone to infect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Phagocytosis is a key factor for host innate immunity to resist foreign invas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s the main phagocytes in innate immunity, macrophages can be used to detect and bind to invading pathogens through the action of many phagocytic receptors such as Fc 纬 receptor (Fc 纬 R), complement receptor (CR). Activation of a series of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eventually clears invading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necrotic fragments of damaged tissues and cell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laparotomy and laparoscopy on the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s in mice, and to explore whether laparotomy is more likely than laparoscopy to increase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BLA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70), open operation group (n = 70), laparoscopic operation group (n = 70). The expression of phagocytic receptors in macrophages was analyzed by FACS. The uptake, phagocytosis and cytotoxicit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observed in three groups of macrophages.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ree groups to live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evaluat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laparoscopic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R3 on macrophage in open ope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which reduced the uptake and phagocytosi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macrophage.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found that under the same infection condition, the bacteria clearance ability of blood and important organs in the open ope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time of infection. However, th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in the laparoscopic group had no obvious abnormality in bacterial clearance. Conclusion: the bacterial uptake, phagocytosis and intracellular bactericidal ability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were decreased after laparotomy, which affected the innat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body and increased the risk of invading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fter operation. The complication of infection is easy to occur after operation, while laparoscopic surgery has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he bactericidal ability of macrophages after operation, thus reducing the degree of 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延明;高敬芹;赵淑梅;;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6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20期

2 程红;张迎红;李勇莉;;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2010年30期

3 尹锡洲;郝永钟;丁胜文;;外科手术治疗8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0期

4 盛晓滨,辛郁,林经萍;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及功血的临床应用与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5 陈友国;沈方荣;沈宗姬;胡建铭;杨伟文;;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宫外孕术后受孕率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6 程守服;刘树清;王文忠;姜光辉;;急性阑尾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7年06期

7 李强;张小芸;邓卉;;妇科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8 陈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1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0年01期

9 陈华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0年31期

10 李鹏;童仕伦;;腹腔镜与同期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红;;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四届全国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论文专辑[C];2008年

2 李国祥;;腹腔镜外科的临床研究进展[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於永爱;狄文;;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比较[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高剑云;罗建桥;;516例卵巢成熟畸胎瘤临床研究[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杨炯兰;;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比较[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叶再元;;腹腔镜手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A];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交流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于钦德;徐金玲;乔丽;赵冰;王毅;;腹腔镜手术治疗巨大卵巢囊肿[A];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C];2008年

8 王贵英;于跃明;史建伟;;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免疫平衡的影响[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张志华;;腹腔镜手术气腹建立过程中的护理管理[A];全国第十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6年

10 张连阳;刘宝华;陈金萍;文亚渊;童卫东;何渝军;;全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比较[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荣;我国腹腔镜手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朱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好处多[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3 吴君;胆囊手术 开腹还是腹腔镜[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记者 施嘉奇邋通讯员 汪敏;腹腔镜手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N];文汇报;2007年

5 罗刚;腹腔镜手术也须准入[N];健康报;2006年

6 王伦;用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N];健康报;2006年

7 张忠霞;美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小儿肝脏腹腔镜手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深圳市副主任医师 李江;宫外孕腹腔镜手术效果好[N];大众卫生报;2003年

9 新桦;腹腔镜手术添助手[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见习记者 马啸 整理;腹腔镜让手术进入微创时代[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潘灵辉;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CO2气腹与麻醉对机体和颈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程莉;Logistic回归模型在附件包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震宇;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方案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5 杨力;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次全子宫切除手术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6 郑雪咏;1.腹腔镜肝叶切除动物(兔)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2.刮吸断肝法应用于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阮景德;非气腹手助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8 侯庆香;腹腔镜手术对腹膜形态学和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姜军;结肠次全切除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顽固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吴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慧;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傅乐乐;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D];山东大学;2007年

3 葛鹏;开腹与腔镜手术后腹腔粘连程度的临床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李雅钗;腹腔镜手术对良性妇科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5 高羽;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动力改变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姜井颂;腹腔镜下小肝癌切除与开腹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杨硕;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比较[D];青岛大学;2008年

8 郭子寅;澳门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肿瘤根治性的比较[D];暨南大学;2006年

9 高红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妇科应用中的临床对比[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10 常明鑫;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4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254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