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

发布时间:2019-09-12 04:05
【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川崎病(KD)免疫球蛋白(IVIG)敏感性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404例初诊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IVIG治疗前后的血常规、NLR和PLR值,通过ROC曲线确定NLR和PLR在预测川崎病IVIG不敏感的最佳cut-off值;用logistic回归确定IVIG不敏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404例川崎病患者中31例IVIG不敏感。与IVIG敏感组相比,IVIG不敏感组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启用IVIG时的病程较短(P0.05);IVIG治疗前后的NLR、PLR水平以及CRP均较高(P0.05)。IVIG治疗前、后的NLR和PLR对川崎病IVIG不敏感最佳预测值分别为4.36、162和1.45、196。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VIG治疗前的病程、CRP,以及IVIG治疗前后的NLR和PLR是IVIG不敏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NLR和PLR可能作为川崎病患者丙球不敏感的预测指标。
【图文】:

ROC曲线,川崎病,治疗前后


0.001PLR≥1960.040.421.04(0.48~2.32)0.03CRP0.050.061.05(0.99~1.26)0.05注:[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表2丙球治疗前后NLR、PLR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参数cut-off值AUC(95%CI)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IVIG治疗前NLR4.360.78(0.72~0.85)0.850.630.650.87PLR1620.72(0.69~0.78)0.800.650.590.88IVIG治疗后NLR1.450.82(0.75~0.88)0.860.620.660.85PLR1960.76(0.69~0.83)0.550.840.490.81注:[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图1丙球治疗前后的NLR、PLR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预测的ROC曲线2.3川崎病IVIG不敏感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VIG治疗前NLR≥4.36和PLR≥162,IVIG治疗后NLR≥1.45和PLR≥196是IVIG不敏感的有效预测因素;在病程早期越早使用IVIG越有可能发生IVIG不敏感;IVIG治疗前的CRP越高越有可能发生IVIG不敏感。见表3。感度敏1.00.80.60.40.2000.20.40.60.81.01-特异度丙球治疗前NLR丙球治疗前PLR丙球治疗后NLR丙球治疗后PLR参考线

ROC曲线,川崎病,治疗前后


0.001PLR≥1960.040.421.04(0.48~2.32)0.03CRP0.050.061.05(0.99~1.26)0.05注:[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表2丙球治疗前后NLR、PLR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的预测价值参数cut-off值AUC(95%CI)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IVIG治疗前NLR4.360.78(0.72~0.85)0.850.630.650.87PLR1620.72(0.69~0.78)0.800.650.590.88IVIG治疗后NLR1.450.82(0.75~0.88)0.860.620.660.85PLR1960.76(0.69~0.83)0.550.840.490.81注:[N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图1丙球治疗前后的NLR、PLR对于川崎病IVIG敏感性预测的ROC曲线2.3川崎病IVIG不敏感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VIG治疗前NLR≥4.36和PLR≥162,IVIG治疗后NLR≥1.45和PLR≥196是IVIG不敏感的有效预测因素;在病程早期越早使用IVIG越有可能发生IVIG不敏感;IVIG治疗前的CRP越高越有可能发生IVIG不敏感。见表3。感度敏1.00.80.60.40.2000.20.40.60.81.01-特异度丙球治疗前NLR丙球治疗前PLR丙球治疗后NLR丙球治疗后PLR参考线
【作者单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分类号】:R7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勤,陈梅;川崎病13例误诊分析[J];新医学;2000年12期

2 秦玉明,周爱卿,贲晓明,沈捷;川崎病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05期

3 陈华云,闵玲,曾晓燕;川崎病1例报告[J];交通医学;2000年02期

4 王虹,于宪一,朴英爱;川崎病合并多脏器受累一例[J];小儿急救医学;2000年03期

5 廖若莎,陈汉华,杨华萃;川崎病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3期

6 颉立文;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0年02期

7 彭小明,汪秋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2例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04期

8 周立娜,梅柏如;川崎病17例误诊原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冯琳,张宝玺;川崎病误诊1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张文英,石国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佐日汗;蔡招华;刘亚黎;;年长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2 胡剑威;冯金山;王轶;;川崎病十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俊;桂永浩;杨毅;;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意义[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陆文文;张园海;褚茂平;吴蓉洲;陈其;项如莲;;川崎病患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玉婵;;132例川崎病诊治体会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邓义芳;;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俊;桂永浩;杨毅;;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陈谨萍;李军;李垣君;李海翩;;川崎病19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彦晓;贾天明;徐灵敏;袁艳;;93例不完全川崎病和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李晓辉;李瑞燕;徐酉华;周敏;张励;李晋蜀;;川崎病病原研究资料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沙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杨琴;川崎病误诊为淋巴结炎[N];大众卫生报;2013年

2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侯晓菊;川崎病:孩子心脏第一杀手[N];健康时报;2004年

4 通讯员 张群 实习生 柏玲 记者 倪秀萍;省人医半月接到两例“川崎病”[N];南京日报;2005年

5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治川崎病首推阿司匹林[N];保健时报;2007年

6 张献怀;别把川崎病当感冒[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余素明 张献怀;别把川崎病当感冒[N];健康报;2007年

8 张献怀;川崎病、感冒不要混淆[N];健康时报;2007年

9 张献怀;警惕:不要把川崎病当成感冒[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张献怀;川崎病当感冒治 后果很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奚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刘晓琴;川崎病恢复晚期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及预测指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芮汐;抵抗素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彭华;1,25(OH)_2D_3及其受体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胡景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与57例KD患者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俊;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OS及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覃丽君;LCWE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永;149例川崎病回顾性分析及AngⅡ、8-ISO-PGF2a、ox-LDL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和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盛丹丽;糖皮质激素治疗KD冠脉损害的meta分析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石晓莉;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疗效分析[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琳;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单中心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丽平;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及评分体系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何先凤;血红素加氧酶-1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蒋真;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0年临床变迁[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金玉凤;川崎病患儿血浆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皖南医学院;2015年

9 梁秋月;50例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与随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赵俊山;川崎病调节性细胞亚群异常机制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534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34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