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Bardet-Biedl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2019-09-17 19:19
【摘要】:目的提高对Bardet-Biedl综合征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为BardetBiedl综合征患儿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3岁,临床表现有多趾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性腺发育不全、肥胖、智力发育迟缓、肾囊性发育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糖耐量异常、尿道下裂、脂肪肝、贫血、矮小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患儿BBS2基因存在纯合突变(c.1148_1149dup TC,p.His384Serfs*34),其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子。结论借助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有助于得到明确的Bardet-Biedl综合征分子诊断。该患儿BBS2基因的变异未在HGMD、Ex AC及Clin Var数据库中收录,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图文】:

序列图,基因突变,父母,序列图


·30·临床儿科杂志第35卷第1期2017年1月JClinPediatrVol.35No.1Jan.2017酸(Ser),在第418组密码子处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p.His384Serfs*34)。该患儿BBS2基因发现的变异比对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www.hgmd.cf.ac.uk/ac/)、ExAC数据库(http://exac.broadinstitute.org)及ClinVar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clinvar/)均未发现该位点收录,为首次报道。其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子。检测未发现其他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致病基因。患儿及父母BBS2基因突变序列见图1。仅累及下肢,8%仅累及上肢[3,8]。性腺发育异常见于约59%~98%BBS患者[3]。男性可表现为性成熟延迟或性腺发育不全,女性可表现为性腺发育异常。男性出生时多表现为小阴茎、小睾丸,9%表现为隐睾[1]。女性可有输卵管/子宫/卵巢发育不全、阴道完全或部分闭锁、阴道隔膜、双子宫、阴道积水、子宫阴道积水、泌尿生殖窦、膀胱阴道瘘、阴道口缺如及尿道口缺如等表现[12]。男性患者大多不育,2.7%女性患者可生育正常健康后代[1]。智力发育迟缓在BBS患者中发生率为50%~61%,可有智力落后、语言缺陷、学习困难及行为异常(如孤独症样症状、精神异常)等表现[1]。初级纤毛是脑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对神经信号发生及海马发育起重要作用,其病变与BBS患者智力发育迟缓有关[13]。Baker等[14]研究发现,BBS患者海马体积较正常偏校肾脏异常是BBS患者致病或致死的一项主要症状,发生率为20%~53%[1]。肾脏异常包括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结构异常有肾实质囊肿、肾小盏囊肿、肾发育不良和马蹄肾等。肾功能异常多首先表现为小管功能异常,随后出现小球功能异常,后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

序列图,基因突变,父母,序列图


·30·临床儿科杂志第35卷第1期2017年1月JClinPediatrVol.35No.1Jan.2017酸(Ser),在第418组密码子处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p.His384Serfs*34)。该患儿BBS2基因发现的变异比对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www.hgmd.cf.ac.uk/ac/)、ExAC数据库(http://exac.broadinstitute.org)及ClinVar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clinvar/)均未发现该位点收录,为首次报道。其父母该位点均为杂合子。检测未发现其他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致病基因。患儿及父母BBS2基因突变序列见图1。仅累及下肢,8%仅累及上肢[3,8]。性腺发育异常见于约59%~98%BBS患者[3]。男性可表现为性成熟延迟或性腺发育不全,,女性可表现为性腺发育异常。男性出生时多表现为小阴茎、小睾丸,9%表现为隐睾[1]。女性可有输卵管/子宫/卵巢发育不全、阴道完全或部分闭锁、阴道隔膜、双子宫、阴道积水、子宫阴道积水、泌尿生殖窦、膀胱阴道瘘、阴道口缺如及尿道口缺如等表现[12]。男性患者大多不育,2.7%女性患者可生育正常健康后代[1]。智力发育迟缓在BBS患者中发生率为50%~61%,可有智力落后、语言缺陷、学习困难及行为异常(如孤独症样症状、精神异常)等表现[1]。初级纤毛是脑细胞的重要细胞器,对神经信号发生及海马发育起重要作用,其病变与BBS患者智力发育迟缓有关[13]。Baker等[14]研究发现,BBS患者海马体积较正常偏校肾脏异常是BBS患者致病或致死的一项主要症状,发生率为20%~53%[1]。肾脏异常包括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结构异常有肾实质囊肿、肾小盏囊肿、肾发育不良和马蹄肾等。肾功能异常多首先表现为小管功能异常,随后出现小球功能异常,后期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需要透析或肾移植治?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370930、81201353、81472051)
【分类号】:R7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晓霖;;带分子诊断“下乡”[J];创业邦;2012年11期

2 ;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英文)[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1期

3 吕学诜;;分子诊断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年05期

4 何桂蓉;何林;李芳芳;刘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5 王晓春;;浅谈研究生课程“分子诊断学”教学方法改革[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周丽萍;钱晖;张弛宇;严永敏;;分子诊断学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08年04期

7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第1卷中文总目次[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年04期

8 王惠民;赵建华;钱晖;顾国浩;潘世扬;;分子诊断学的一些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09年06期

9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第2卷中文总目次[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年06期

10 张庆莲;金家贵;陈曼;;分子诊断学课程以人为本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丽涛;王薇;王治国;;分子诊断质量控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陈华云;;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蒋利萍;赵晓东;张志勇;肖慧琴;李淑娟;安云飞;赵琴;刘萍;张翠;舒岚;刘征;余春梅;刘玮;赵耀;杨锡强;;中国大陆106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子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李金明;;临床分子诊断的标准化[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张治位;;独立医学实验室提供分子诊断检测服务的运行模式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兰风华;黄梁浒;杨渤生;;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与分子机制[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庆阁;;高通量自动化遗传病分子诊断系统[A];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黄梁浒;黄惠娟;杨渤生;涂向东;曾健;李慧忠;辛娜;兰风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产前分子诊断[A];第六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文摘汇编[C];2005年

9 孙金峤;郭晓红;应文静;刘丹如;惠晓莹;王静漪;俞晔珩;王晓川;;DiGeorge异常4例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肖莉;;HIV的分子诊断及相关突变分析中的新技术应用[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毓松;国家级分子诊断实验室落户福州[N];福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唐学良;分子诊断迎来春天[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记者 文雪梅;分子诊断市场蛋糕诱人[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赵玲;分子诊断市场迅猛发展[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李佳;分子诊断有选择地重点突破[N];医药经济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魏国安;分子诊断迎来高成长期 众多企业忙布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7 伊遥;分子诊断产品扩容前景可期[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蒋丽娟 胡辛楠;研发分子诊断关键技术[N];深圳特区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唐学良;内外企竞相入场分子诊断[N];医药经济报;2012年

10 丁萍;分子诊断独树一帜[N];医药经济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演华;三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家系基于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分子诊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梁浒;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3 舒岚;高IgE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7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37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