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中医辨治研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川崎病》出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2 黎素清;;25例不典型性川崎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3期
3 刘海萍;;川崎病患儿远期认知和行为异常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8年S1期
4 荣军;王秀明;刘炳芳;;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5 廖震;;小儿川崎病5例误诊总结[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7期
6 李国华;汪晓霞;;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7 卓美瑛;;川崎病与小儿冠状动脉瘤[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3期
8 黄荣彬;刘乐明;;败血症合并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9 王朴飞;吕梁;李治;;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双源CT表现1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4期
10 冯周清;王丽;;40例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谨萍;李军;李垣君;李海翩;;川崎病19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白新风;田杰;张静;;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回顾与随访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毓佳;龚方戚;;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敏;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蒋利萍;杨锡强;;耐IVIG川崎病与IVIG敏感川崎病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朱南方;陈兆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孙玉婵;;132例川崎病诊治体会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强;褚茂平;;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川崎病关系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方斌豪;梅国花;周建勋;;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焦富勇;杨丽芬;李月华;乔荆;郭向阳;;陕西省首次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刚;曾华松;;川崎病E-选择素水平及+A561C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王小衡;川崎病有先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燕贻;川崎病是怎么回事[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通讯员 张群 实习生 柏玲 记者 倪秀萍;省人医半月接到两例“川崎病”[N];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峰;治川崎病有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6 姚光宸;莫把温病当伤寒[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7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温病忌汗但喜汗解[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温病下不嫌早[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9 子木;温病经方夏桑菊[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川崎病治疗关键在第一周[N];健康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景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与57例KD患者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文亮;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模型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 廖莉琴;温病湿热证留连气分、缠绵难解机理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杨沛青;牙周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7 奚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张玉辉;民国时期温病医案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9 覃丽君;LCWE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俊;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OS及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萍;川崎病的中医辨治研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汤华波;川崎病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燕;应用速度矢量显像定量评价川崎病左心长轴功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李永钦;急性期川崎病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表达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张庆;丹参酮ⅡA治疗川崎病随机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陈碧仪;纤维蛋白原β链-148C/T及-455G/A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倩;川崎病的研究进展[D];山东大学;2011年
8 牛素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时艳艳;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及其转归的回顾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罗建平;川崎病丙种球蛋白耐药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9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9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