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不同剂量头孢克洛和双歧杆菌对幼鼠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和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21:28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头孢克洛(Cefaclor)和双歧杆菌(Bacillus bifidus,BB)对幼鼠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实验选用80只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SD(Sprague-Dawlay)大鼠,7日龄,15~20克,随机分成7组:A组(7日龄组),B组(150mg/kg/d头孢克洛干预2周),C组(50mg/kg/d头孢克洛干预2周),D组(500万单位双歧杆菌干预2周),E组(1500万单位双歧杆菌干预2周),F组(500万单位双歧杆菌2小时后100mg/kg/d头孢克洛干预2周),G组(空白对照组),其中A组8只,余6组各12只,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A组在第一天处死,余6组在第21天随机抽取8只处死,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及盲肠内粪便。SABC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肠管组织CD4+、CD8+ T细胞含量;大便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测革兰氏阳性杆菌(G+b)、革兰阴性杆菌(G-b)、革兰阳性球菌(G+c),革兰阴性球菌(G-c)各菌群数;16S rRNA荧光相对定量PCR法检测粪便双歧杆菌(bacillus bifidus,BB)、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LB)、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CL)4种细菌的相对含量。 结果1.CD4+、CD8+T细胞含量: 1.1 CD4+T细胞含量B、C、F组CD4+T细胞相应灰度值[分别为(158.94±10.08)、(115.29±17.39)、(107.71±16.62)]显著高于G组[(92.50±11.30)](P值分别0.01,0.01,0.05)。B、C、F三组两两比较,C组和F组均显著低于B组(P值均0.01);C组与F组两两比较无差异(P值均0.05)。D、E组CD4+T细胞相应灰度值[分别为(79.48±5.43)、(77.04±7.72)]较G组降低(P0.05),而D组与E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CD8+T细胞含量B、C组CD8+T细胞相应灰度值[分别为(107.91±8.85)、(103.78±10.30)]高于G组[(80.81±14.80)](P0.05),而D、E组CD8+T细胞相应灰度值[分别为(59.28±5.81)、(58.95±7.81)]较G组降低(P0.05)。F组CD8+T细胞相应灰度值[(101.95±11.67)]与G组比较无差异(P 0.05),但高于D、E组(P值均0.01)。B、C、F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2.1杆菌总数、球菌总数及其比值B、C、F组杆菌总数[分别为(177.00±3.42)、(178.63±3.42)、(178.00±3.46)]显著低于G、D、E组[分别为(196.75±1.36)、(196.88±1.25)、(196.88±0.99)] (P值均0.01)。B、C、F组球菌总数[分别为(23.00±3.42)、(21.38±3.42)、(22.13±3.52)]显著高于G、D、E组[分别为(3.25±0.89)、(3.25±1.04)、(3.13±0.99)] (P值均0.01)。B、C、F组杆球菌比值[分别为(7.86±1.31)、(8.60±1.75)、(8.24±1.42)]显著低于G、D、E组[分别为(64.42±17.27)、(66.56±22.41)、(68.58±21.19)] (P值均0.01)。B、C、F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D、E组杆菌总数、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三组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G+杆菌占总菌群数比率B、C、F组G+杆菌占总菌群数比率[分别为(13.38±1.51)%、(24.06±3.89)%、(15.50±1.95)%]显著低于G、D、E组[分别为(48.31±2.60)%、(46.56±2.03)%、(46.63±2.89)%] (P值均0.01)。其中B、C、F三组两两比较,B组和F组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1);B组与F组比较无差异(P值均0.05)。而G、D、E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G+球菌占总菌群数比率B、C、F组G+球菌占总菌群数比率[分别为(10.50±1.60)%、(9.75±1.51)%、(10.06±1.72)%]显著高于G、D、E组[分别为(1.25±0.27)%、(1.13±0.44)%、(1.19±0.46)%] (P值均0.01)。B、C、F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D、E三组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BB、LB、BF、CL4种细菌的相对含量: 3.1 BB相对含量B、C、F组BB相对含量[分别为(0.17265±0.03219)、(0.38493±0.01453)、(0.40909±0.07239)]显著低于G、D、E组[分别为(0.62473±0.08555)、(0.60160±0.05108)、(1.12013±0.38711)] (P0.01或P 0.05)。其中B、C、F三组两两比较,C组和F组均显著高于B组(P值分别0.05、0.01);C组与F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G、D、E三组两两比较,E组显著高于G组和D组(P值均0.01), G组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 3.2 LB相对含量B组LB相对含量[(0.02117±0.00793)]显著低于G、C、D、E、F组[分别为(0.09233±0.04382)、(0.08768±0.00886)、(0.11830±0.01404)、(0.11705±0.01358)、(0.09298±0.05705)] (P值均0.01)。而G、C、D、E、F五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3 BF相对含量比较G、B、C、D、E、F六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4 CL相对含量B组CL相对含量[(0.00329±0.00303)]显著高于G、C、D、E、F组[分别为(0.00017±0.00015)、(0.00073±0.00065)、(0.00016±0.00022)、(0.00010±0.00004)、(0.00154±0.00029)] (P值均0.01)。F组CL相对含量均高于G、D、E三组(P值均0.05),F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C、G、D、E四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1.不同剂量头孢克洛均可降低SD大鼠肠道免疫能力,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对SD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先予双歧杆菌后予头孢克洛,SD大鼠肠道免疫能力下降,双歧杆菌未能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2.不同剂量头孢克洛均可导致SD大鼠肠道菌群失调,且菌群紊乱程度与头孢克洛剂量存在相关性。大剂量双歧杆菌具有较好的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小剂量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先予双歧杆菌后予头孢克洛,SD大鼠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双歧杆菌不能有效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光疗、丙种球蛋白治疗ABO溶血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孙丽丽;王超群;;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07期

3 徐文生;张艳艳;黄漫青;陈湘宁;;双歧杆菌在不同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3期

4 吴正祥;丁洁;杨九华;吴强;杨枫;;双歧杆菌对实验性结肠炎中趋化因子的影响[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5 蔡芷荷;宋曼丹;周蔼怡;陈秋霞;严纪文;朱海明;帅惠萍;苏丽春;何天文;;莫匹罗星锂盐改良MRS检测双歧杆菌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6 杨志梅;张满才;石红;张建英;张丽花;;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8期

7 李晓芳;;肠闭锁患儿术后肠道益生菌的定植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8 杨俊娜;;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年25期

9 史训统;王有成;胡国华;;茵栀黄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母乳性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1年09期

10 张雪松;;喜炎平联合双歧杆菌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茜;聂晶;;双歧杆菌及其WPG对脐血来源DC分化成熟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儿科微生态学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2 熊菲;程茜;;双歧杆菌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黄鸿眉;程茜;;双歧杆菌对轮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IL-8、TNF-α分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刘丽达;倪学勤;曾东;;双歧杆菌植酸酶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管晓冉;张德纯;李金玲;席青;;双歧杆菌发酵果蔬汁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6 程茜;黄鸿眉;;双歧杆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IL-8、TNF-α分泌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儿科微生态学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7 庞小燕;赵立平;;基于属特异性PCR基础上的TGGE和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人粪便中双歧杆菌的组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静;王恒梁;黄留玉;;双歧杆菌体内体外的比较蛋白质组和比较转录组学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邵建宁;麻和平;彭章普;龚伟中;;双歧杆菌直投式发酵剂制备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徐杰;郭雅梅;张霞;李丹清;赵琳;张萍;关玉峰;苏本利;;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肠道双歧杆菌的作用[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铮奎;头孢克洛进口飘红[N];医药经济报;2008年

2 马宁;日本发表报告称双歧杆菌能延年益寿[N];中国食品报;2011年

3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原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善来;人类的“健康卫士”——双歧杆菌[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陈国东 焦玉举;头孢克洛胜算多[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陈国东;头孢克洛医院用药稳增35%[N];医药经济报;2008年

6 祝铭;如何提高体内双歧杆菌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国讯;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说明书修订[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郭冬;头孢克洛 口服抗生素市场的常青树[N];中国医药报;2008年

9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 姚朔影 夏枫耿;展望双歧杆菌的开发前景[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10 张丹;邵贞先:20年研究微生物双歧杆菌实现重大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青;耐氧性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特性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邹强;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3 许飞利;我国食品工业常用益生乳酸菌菌种分型与溯源数据库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姚君;携带h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孟祥晨;双歧杆菌生理功能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李平兰;长寿老人源双歧杆菌优良菌株的筛选及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付艳茹;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8 钟世顺;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体外调节肠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龙若庭;胃泌素调节激素(OXM)在双歧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转基因双歧杆菌对肥胖小鼠食量、体重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10 王国兴;双歧杆菌胞壁蛋白诱导人肠腺上皮细胞β-防御素-2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芳勤;双歧杆菌抑制因素研究和动力学模型建立[D];江南大学;2004年

2 陈玉梅;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治疗食物过敏小鼠及对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赵学敏;化疗药物对血液肿瘤患儿肠道菌群影响及微生态调节剂干预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莉滟;双歧杆菌与乳杆菌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5 于静;用PCR法快速定量人类粪便中双歧杆菌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6 黎永学;双歧杆菌和酿酒酵母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7 包海泉;益生菌制剂对家畜免疫促进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8 徐广超;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功能性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9 张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鉴定双岐杆菌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蒲荣;双歧杆菌抗辐射损伤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1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21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