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4-20 17:18
【摘要】:背景及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远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新生儿再次住院率增加、生长发育迟缓等,是新生儿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目前,BP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vitamin 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DBP)通过调节胎儿的肺发育及成熟、减轻高氧及炎症反应导致的肺损伤等环节参与肺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25-(OH)D和DBP水平与BPD发生的关系,为BPD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出生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并收住我院新生儿病房、胎龄32周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170例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均于出生后1周开始予以补充维生素D 800 IU/d。分别于出生时及生后28d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测定血清25-(OH)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DBP水平。根据早产儿生后28d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根据BPD患儿的氧疗情况分为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比较不同组间早产儿血清25-(OH)D及DBP水平的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儿170例,其中BPD组56例,轻度组32例,中重度组24例;非BPD组114例。BPD组患儿男34例(60.7%),平均胎龄(29.8±1.2)周,平均出生体重(1198±156.6)g;非BPD组患儿男95例(56.1%),平均胎龄(30.2±1.5)周,平均出生体重(1243±146.2)g。BPD组和非BPD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及男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经过:BPD组与非BPD组的孕母剖宫产率、合并胎膜早破、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Apgar评分(1分钟及5分钟评分)均低于非BPD组,合并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窒息、动脉导管未闭比例,以及机械通气时间、CPAP时间、总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维生素D缺乏的比较:本研究中早产儿出生时的维生素D缺乏率为74.6%,BPD组明显高于非BPD组(92.3%vs 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PD组与非BPD组25-(OH)D水平的比较:BPD组出生时和生后28d血清25-(OH)D水平均低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后28d血清25-(OH)D水平均较同组出生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程度BPD患儿25-(OH)D水平的比较:中/重度BPD组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生后28d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BPD组与非BPD组DBP水平的比较:BPD组与非BPD组患儿出生时血清D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8d时BPD组患儿血清DBP水平低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D组早产儿生后28d时血清DBP水平较同组出生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BPD组与同组出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程度BPD患儿DBP水平的比较:轻度BPD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DBP水平稍高于中重度BP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8d中重度BPD组较轻度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BPD发病的高危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肺炎(OR=4.331,95%CI=1.269~14.784)、新生儿败血症(OR=4.020,95%CI=1.153~14.015)、机械通气时间(OR=4.216,95%CI=1.205~13.167)、CPAP时间(OR=4.357,95%CI=1.237~13.252)、总氧疗时间(OR=5.107,95%CI=1.297~14.926)、出生时血清25-(OH)D水平(OR=0.827,95%CI=0.693~1.987)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血清25-(OH)D和DBP可能参与调节BP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预测BPD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图文】:

患儿,与非,合并症


BPD组与非BPD组患儿基本料比较

合并症,患儿,与非


BPD组与非BPD组患儿合并症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颐;叶叙丰;王丽蓉;俞玲风;陆嘉陵;;曼陀罗细胞中6-BA结合蛋白与硝酸还原酶活力的关系[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7年05期

2 尹宇晖,汤新之;生长介素及其结合蛋白[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88年02期

3 王智,Lepeyer,Jean-Numa,Becker,F.F;人N-ras癌基因细胞型特异DNA结合蛋白[J];生物化学杂志;1989年04期

4 王茂音,王丽秀;人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的纯化及特性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周志钦;植物铁结合蛋白基因研究现状[J];生物技术;2001年03期

6 ;科学家分析RNA结合蛋白的目标[J];生物学通报;2013年09期

7 魏辉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4年04期

8 樊祥宇;王洪海;谢建平;;拟核结合蛋白与细菌基因的表达调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9 张明永,徐是雄,CHYEMeeLen,梁承邺;一种水稻酰基辅酶A 结合蛋白cDNA 的鉴定(英文)[J];植物生理学报;1999年04期

10 张明永,梁承邺;水稻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cDNA克隆[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熊川男;孔静;白雪芳;杜昱光;;海洋生物中糖结合蛋白和聚糖的分离鉴定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定干;孙丽;;C/EBPbeta mRNA 3'UTR专一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生物功能的探讨[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05年学术大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庞世超;杨俊晨;王靖方;;砷结合蛋白的全局性预测方法与功能分析[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4 刘成刚;朱美财;占志;王荫静;李文;刘亚宁;;感光受体外周蛋白结合蛋白对虫荧光素酶体外折叠的促进作用[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5 毛国红;丁存宝;侯丽霞;孙大业;;白芷细胞外钙调素结合蛋白(ECBP21)cDNA克隆及鉴定[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苏计国;孙庭广;李春华;陈慰祖;王存新;;高斯网络模型方法对谷氨酰胺结合蛋白运动模式的研究[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以玲;胡立刚;何滨;江桂斌;;柱状凝胶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分离大鼠血浆中的汞结合蛋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六分会:环境化学[C];2016年

8 李静辉;孟宇;贺军;张雪;李云龙;刘丛;计红;杨焕民;李士泽;;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的生物学功能及启示[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4年

9 唐蕾;徐磊;;脱镁叶绿酸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抑菌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帅;王金星;;对虾RNA结合蛋白性质与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黄博纯;分离RNA结合蛋白有了新技术[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颖;C-Raf激酶及其结合蛋白IRS4在环境相关的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2 郭慧;RAF激酶结合蛋白RUVBL1和HAX1在环境相关的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赵明莲;PHA颗粒结合蛋白的表达、结晶与X射线衍射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4 刘卫霞;人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cyBP)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孙岩;人单核细胞表面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结合蛋白的分离[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6 李晨;AF-1与UG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黄晓平;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细胞膜受体的分离鉴定与其抗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8 张艳萍;生物序列相似性向量及其识别DNA结合蛋白的效果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潘婷婷;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结合蛋白调控HCV复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林波;α-芋螺毒素与乙酰胆碱结合蛋白共结晶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艳红;质谱分析HepG2细胞中Gab2的结合蛋白[D];厦门大学;2017年

2 雷冰;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9年

3 张军;基于序列信息的DNA/RNA结合蛋白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黄梦洁;鸡蛋中蛋黄、蛋清核黄素结合蛋白结构性质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5 温扬帆;害虫体内Cry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其与Cry毒素的互作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6 党英男;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与乳腺癌的相关性[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兀瑞;糖结合蛋白基因芯片的制备与应用[D];西北大学;2011年

8 史新慧;水稻硅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党刘毅;人糖结合蛋白的筛选、分离与鉴定[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武小芬;鸡蛋清中核黄素结合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与核黄素、铜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4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34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