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08:12
【摘要】: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Infantile Neuroaxonal Dystrophy,INAD,MIM 256600)是一种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本病的临床表现为三岁以内起病,进展性的智力运动倒退,早期多有视力损害,双侧病理征阳性,逐渐进展为痉挛性截瘫、痴呆、失明,一般多于10岁前死亡。肌电图多数有失神经改变,头颅MRI为弥漫性小脑萎缩。PLA2G6基因是目前已知的此症唯一的致病基因,编码的基因产物为磷脂酶A2VI。到目前为止,共发现44种与PLA2G6相关的基因突变,国内只有两篇关于INAD临床及神经病理学特征的文献报道,尚未见该病PLA2G6基因突变分析的报道。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的11例INAD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PLA2G6基因分析,初步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并为建立INAD的分子诊断方法、患者家庭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打下基础。 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的11例(男7例、女4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肌电图、神经病理学等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集外周血5ml提取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PLA2G6基因突变分析,明确基因突变类型。此部分工作均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研究室完成。 结果: 1、临床表现:11例纳入的患者均表现为三岁以内起病,进展性的智力运动倒退,双侧病理征阳性,头颅MRI为弥漫性小脑萎缩。无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证据。其中3例皮肤神经病理学检查显示神经轴索球样改变。 2、基因检测结果:除P11未发现PLA2G6基因突变外,其余10例共发现17个,10种PLA2G6基因突变,包括2种已知突变和8种新突变。10例中复合杂合突变5例,纯合突变2例,还有3例到目前为止仅找到一处杂合突变。P1-P10的突变类型分别是:P1存在第二外显子c.1 AG起始密码异常及c.109 CT(p.R37X),其中c.109为已报道突变,两个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 P2存在第十三外显子c.1771CT(p.R591W)及第十四外显子c.1970 CT(p.A657V),两个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P3存在第二外显子c.1 AG起始密码异常及第八外显子c.1111 GA(p.V371M),两个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P4存在第八外显子c.1117 GA(p.G373R)及第十二外显子c.1633 AG(p.K545E),因无此患儿父母DNA故无法确定其来源;P5只发现第二外显子c.208 CT(p.R70X),因无其父母DNA故无法确定其来源,但是此突变造成了无义突变,因此是致病突变;P6存在第三外显子c.238 GA(p.A80T)及第十四外显子c.1970 CT(p. A657V),两个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P7只发现第二外显子c.1 AG起始密码异常,且来源于其父,此突变是致病性突变;P8存在第十三外显子c.1771 CT(p.R591W)纯合突变,其父亲该位点是杂合突变,无其母亲DNA故无法证实其是否存在;P9存在第十内含子IVS10+1 GA纯合突变,此位点是剪切位点,故是致病性突变,其父亲该位点为杂合突变,无其母亲DNA故无法证实其是否存在;P10只发现第十内含子IVS10+1 GA杂合突变,其母亲该位点未发现突变,推测此突变来自患儿父亲,但是因无其父DNA故无法验证,此突变为剪切位点突变,故为致病突变。 结论: 我们在国内首次对临床诊断的11例INAD患者进行了PLA2G6基因突变检测,建立了INAD的PLA2G6基因诊断方法,从基因水平上确诊了10患者。 本研究显示中国INAD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既往其他民族病人的表现相似,而中国INAD患儿的基因型特点与既往报道不同,即我们所发现的突变位于第2、8、12、13、14外显子以及内含子10的剪切位点,其中外显子2可能为热点突变区域(4/10病人带有此外显子的突变,3/10种突变位于此外显子),c.1 AG起始密码异常(3/10病人,3/17个突变)、c.1771CT(p.R591W)(2/10病人,3/17个突变)、IVS10+1 GA(2/10病人,3/17个突变)、c.1970CT(p. A657V)(2/10病人,2/17个突变)可能为热点突变。通过对表型与基因型的分析发现,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系。本研究为有先证者的家系提供可靠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的依据。
【图文】: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iPLA2-ⅥA-2模式图及8种新突变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义,孙华;小儿热性惊厥153例临床与随访分析[J];安徽医学;1996年02期

2 钟炎皋,张翠珍,张澍;高热惊厥预后的探讨(附90例远期随访)[J];北京医学;1984年03期

3 赵秀玲,郭玉茹;小儿癫痫40例脑CT检查分析[J];北京医学;1991年04期

4 关碧琰,梁承玮,于作述,林胡春,梁京滨;750例小儿癫痫病因分析[J];北京医学;1992年03期

5 周志轩,徐光芝,杨健,许克铭;婴儿痉挛症脑诱发电位改变及与头颅CT对比分析[J];北京医学;1998年05期

6 尹燕秋,陈灵,赵善瑞,莫秀芬,王育勤;238例小儿癫痫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7 刘慎如;新生儿苯酮尿症Guthrie氏过筛试验——1284例小结[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1期

8 王丽,左启华;应用酶免疫法(EMIT)测定抗癫痫药物血浓度的研究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年04期

9 刘慎如;苯酮尿症110例临床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93年01期

10 侯新琳,钱宁,杨艳玲;甲基丙二酸尿症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爱林;复方银杏滴丸防治血管性痴呆的作用及其机理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黄晓佳;5-脂氧酶和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在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缺糖损伤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田淑霞;抗痫胶囊对癫痫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及GABA-T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2 张新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脑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易亚平;磷脂酸对溶酶体膜离子通透性和渗透敏感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吕斌;长期多代饮奶对BALB/c小鼠骨生长发育及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5 田古;家族性热性惊厥致病基因的遴选与筛查[D];北京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0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50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