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高压氧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14 11:56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早期干预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及其向神经元分化影响的动态变化,以及学习记忆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设置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术后4d、7d、14d、21d)海马齿状回(DG)巢蛋白(Nestin)、海马CA1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海马LMOL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1.脑组织病理改变: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无异常病理改变;HIBD对照组大鼠海马锥体细胞层次减少、排列紊乱,术后4~7d出现胶质细胞增生,大量神经细胞核固缩、碎裂,术后14~21d大量神经元丢失,胶质瘢痕形成: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大鼠脑病理改变较HIBD对照组明显减轻。2.Nestir表达:各时点HIBD对照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nestin阳性细胞数均较HIBD对照组增加(P<0.01),EPO治疗组nestin阳性细胞数与HBO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EPO联合治疗组较同时点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增加,在术后4d、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4d、2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海马GAP-43的表达:各时点对照组CA1区GAP-43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强,于术后7d达高峰,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GAP-4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联合治疗组增强最明显,于术后14d达高峰,EPO治疗组GAP-43表达与HBO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EPO联合治疗组较同时点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增加,在术后4d、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海马GFAP的表达:各时点对照组GFAP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强,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明显增强.联合治疗组增强最明显,于术后14d达高峰,EPO治疗组GFAP表达与HBO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EPO联合治疗组较同时点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增加,在术后4d、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学习记忆能力:假手术组、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与HIBD对照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三组间逃避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与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假手术组、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穿环指数高于对照组,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三组间穿环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穿环指数高于HBO治疗组、EPO治疗组和HBO+EPO联合治疗组(P<0.05)。结论:1.EPO及HBO早期干预治疗可减轻新生鼠HIBD后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2.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缺血易损伤区Nestin、GAP-43、GFAP的表达增加,可能与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有关;3、早期给予HBO及外源性EPO治疗可增加新生鼠HIBD后中枢神经系统的Nestin、GAP-43、GFAP表达,HBO与EPO联合治疗增加更明显:并且可以改善新生鼠HIB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4、HBO及外源性EPO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神经修复和再生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上应用HBO及EPO治疗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2.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燕生,高光凯;高压氧对兔急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年02期

2 杨树栋;;高压氧合并蝮蛇抗栓酶治疗脑外伤后遗症[J];海军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3 陈泽湖;高压氧治疗颈椎病4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1994年04期

4 刘斌辉,吴志成,蒋兰秀;68例脑损伤高压氧治疗前后脑电图分析[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4年03期

5 朱双罗;高压氧对脑中风病人记忆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年04期

6 祝继斌,李丽君,李加印,任绪玲,孔庆新;高压氧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附36例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1995年03期

7 曾昭浚,王金水,邱建龙,骆炯民;高压氧对小鼠创口愈合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8 马魁玉;高压氧治疗前后的心理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1995年01期

9 高居芳,陈晓燕,芮文敏;高压氧治愈氟乙酰氨中毒1例报告[J];中国基层医药;1995年S1期

10 李增信,岳乃余,隋术兰,许常青,,王洪霞;高压氧联合东莨菪碱治疗乙脑[J];山东医药;199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润平;卢玲;鲍睿;孙学军;;500KPa高压氧暴露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彭兆云;杜晶;孙学军;陈箫莹;刘昀;练庆林;;高压氧预处理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彭雅;黄蓓蕾;;高压氧在颅脑损伤康复医学中应用的临床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英;刘佳宁;康洪;;高压氧结合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巩尊科;陈伟;;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患者SOD及MDA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牛柯琪;高春锦;李文雄;林茂村;;高压氧对脂多醣体诱发纽西兰公白兔高烧之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蔺世龙;刘景昌;;快速减压时机体应激性变化及高压氧的效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丁义斌;陈斌花;罗雅娟;余翔;;高压氧救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65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宁;;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临床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王强;;脑血管疾病的高压氧康复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纯蓉 本报记者 田仁碧;高压氧治愈外科性迟发型昏迷[N];贵州日报;2009年

2 彭慧平;高压氧——康复之路生力军[N];大众卫生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王纯;高压氧给你一个彻底的放松[N];健康时报;2004年

4 许永付;高压氧 可以治疗哪些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5 ;高压氧与普通吸氧有什么不同[N];健康报;2003年

6 肖平田;高压氧对超强运动有益[N];健康报;2006年

7 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  江丽波;高压氧加针刺能明显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北京海淀医院高压氧科 丁建章;高压氧有助治疗地震创伤[N];健康报;2008年

9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吴志;别用吸氧来减压[N];健康时报;2009年

10 湘雅医院高压氧科 彭慧平;高压氧为何能治哮喘[N];大众卫生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建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刘郁;一氧化碳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高压氧的干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郭丽君;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赵红;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5 吴彤;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姚健;高气压对海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7 秦川;EPO预处理在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NF-κB信号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8 刘夫玲;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网膜神经元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外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9 杨迪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周菲;后适应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兆云;高压氧诱导低氧耐受的分子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2 杜晶;高压氧诱导机体低氧耐受机制的初步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顾国军;高压氧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效应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李爽;氯化钴诱发缺氧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黄文志;阻断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6 赵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黄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提高心梗后心功能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董立巍;马齿苋总黄酮提高小鼠常压缺氧耐受能力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袁钢;肾衰养真胶囊对肾衰贫血大鼠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马洪亮;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离体幼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3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63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1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