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儿童依恋和家庭特点的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18:57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抽动障碍的依恋特点、家庭中与抽动障碍相关的多种因素及家庭治疗对抽动障碍的作用。 方法以方便抽样法抽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门诊和病房,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年龄为18岁以下、且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的59名抽动障碍儿童为病例组。以同样方法抽取中小学中同年龄段、同文化程度的89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给予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依恋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定,比较两组依恋和家庭特点。病例组再给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定抽动障碍严重程度,并征得患儿与其父母同意后纳入52名病例组儿童,分为药物治疗组(简称药物组)、家庭治疗组(简称家庭组)、药物治疗+家庭治疗(简称联合组)实施治疗,在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进行抽动症状的评定和依恋及家庭因素相关量表的随访,观察不同组别的临床疗效及依恋、家庭特点的变化。 主要结果病例组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各量表的评定结果比较为:病例组儿童依恋量表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等分量表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矛盾性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功能量表的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的“松散型”和“僵硬型”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灵活型”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 药物组、家庭组、联合组三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 1、YGTSS评分治疗4周末、8周末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儿童依恋量表治疗4周末、8周末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三组之间治疗前和治疗4周末,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差异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母子依恋分值药物组显著高于家庭组和联合组(P0.01)。 3、家庭环境量表,治疗4周末,不论是家庭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有量表分值的改变,但改变的分量表和改变的程度存在差异,有些结果甚至出现矛盾。因此家庭环境还处于波动阶段。治疗8周末:(1)药物组: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等分值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情感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家庭组和联合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等分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矛盾性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 4、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治疗4周末: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药物组和联合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家庭组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因子分三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8周末:药物组母亲和联合组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上升,与家庭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惩罚与严厉因子分三组仍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过分干涉因子分三组及父母间变化不一。 结论本研究发现抽动障碍儿童安全性依恋水平较低、存在不良家庭环境、不良养育方式。治疗后,无论药物治疗还是家庭治疗均可以减轻抽动症状,增加儿童的安全性依恋水平。家庭治疗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从亲密度、情感表达、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等多方面改善家庭环境,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药物联合家庭治疗,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干预的模式更有利于抽动障碍儿童疾病康复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94
本文编号:2663790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49.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苓;Tourette综合征患儿家庭精神环境与气质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4年03期
2 李树华,庞保东,徐应军,曹丽华,刘寅,吴家骅;抽动-秽语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3 钟鑫琪;静进;;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4 姚阳,麻宏伟;Tourette综合征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5 刘智胜;Tourette综合征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年05期
6 林高平;郑锦志;;Tourette综合征研究进展与环路模型[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7 马美玲,何任,魏贵明;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问题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年09期
8 张岩滨;孔德荣;邱松伟;樊素琴;王体宾;;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0年03期
9 李俊花;黄文跃;刘倩;柏会娜;张倩;马宁;;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症患者发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8期
10 刘旭;刘志军;范兴华;姚景;;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2663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637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