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对早产鼠脑损伤的联合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29 14:17
【摘要】:研究表明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均可造成早产儿脑损伤,并且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但是临床上有许多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同时存在的病例,而关于两者同时存在时是否能够加重早产儿脑损伤程度,目前国内外尚未有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建立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对早产儿脑损伤联合作用的动物模型,探讨两者联合作用对脑损伤程度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和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的不同,近一步研究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为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 妊娠18天的孕鼠随机分为两批。第一批分为四组:1.NS+假术组;2.LPS(O55:B5,Sigma,10mg)组;3.宫内室息组;4.LPS+宫内室息组。每组6只孕鼠,于不同处理后72h剖腹,取出胎鼠脑组织。第二批分为三组:1.NS+假术组;2.Ns+宫内室息组;3.LPS+宫内窒息组。每组又分别分为手术后4h、12h、24h、48h、72h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6只孕鼠。条件满足后于各个时间点剖腹,取出胎鼠脑组织。 方法: 1.孕鼠准备:成年SD雌雄大鼠以4:1的比例合笼饲养,自合笼第二日起,每天早晨8点行阴道分泌物涂片,以发现阴道栓或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精子满视野为妊
【图文】:

平均数,性细胞,免疫组化


而LPS+窒息组与NS+假术组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01),,LPS+窒息组与NS+窒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h2三组相比彼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图6、图7)表3术后不同时间点TNF一阳性细胞数(个)俪士SD)组别4h48hNS+假术组5.69士0,826.64士0.517.25士2.297.20士1.367.17士1.78NS+窒息组9.89士1.69*13.03士4.32*12.19士2.87*8.83士1.737.22士1.01LPS+窒息组17.53士2.00*‘26.33士4,41*‘19.08士2.00*‘10.00士2.42*7.19士0.77★与NS+假术组相比P<0.05▲与NS+窒息组相比P<0.05图6术后不同时间点TNF一Q阳性细胞平均数(个)五、PtA免疫组化

平均数


三组间彼此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h2,NS+窒息组与NS+假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Ps+窒息组与NS+假术组、NS+窒息组相比仍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4、图8、图9)表4术后不同时间点PtA阳性细胞数(个)(了士SD)组别4hNS+假术组5.03士0.965.61士0.967.39士0.946.36士1.226.00士1.03Ns+窒息组5.50士0.899.97士1.58*12.55士2.00*9.03士1.56*7.00士0.73LPS+窒息组5.69土1.0215.86士2.04*幽20.78士5.01*‘14.39士1.51★‘8.97士1.17*▲★与NS+假术组相比P<0.05▲与NS+窒息组相比P<0.05图8术后不同时间点t以阳性细胞平均数(个)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萌;周义;田露;;8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与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3期

2 马三英;项宁;丁红方;;棘口吸虫病1例报告[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年03期

3 杨文平;;浅谈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7期

4 王冰;;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0期

5 周东丰;谭云龙;;免疫功能失调与精神分裂症[J];上海精神医学;2011年03期

6 方桂兴;苏庆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糖尿病足并感染40例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7 刘娜;高传晶;;白内障超乳术后眼内炎感染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2期

8 黄硕;;颌面颈坏死性进筋膜炎的临床诊治[J];中外医疗;2011年23期

9 彭汝东;陈家康;郑捷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22例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年09期

10 洪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燕;黎海芪;李英存;;食物抗原宫内致敏的窗口期[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曲明阳;李娟;王松华;;计算机三维重建并动态观察宫内节育器在临床的应用[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晓勤;张川蓉;谢黎;潘晓平;罗世媛;;四川省1994年至1998年宫内节育器使用状况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4 罗勤;杨梅丽;王凤鸣;孙惠兰;朱旭霞;傅东霞;;宫内节育器失败及异位原因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5 谭世桥;黄秀玲;王静依;刘宏伟;;Gyne Fix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6 欧阳丽新;许羡枝;;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宫内节育器提高避孕节育效果[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7 徐红;徐利文;;吉妮固定式宫内节育器与T形宫内节育器的应用效果比较[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吴少佳;;B超在宫内节育器普查的临床价值[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潘漫红;;宫内节育器1510例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10 隋凤瑞;;宫血宁冶疗宫内置环后月经异常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全国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茅理翔;企业应警惕感染亿元病[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2 周华英;新肝炎病毒可经宫内母婴传播[N];大众卫生报;2002年

3 胡玉瑛;维生素E治疗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量过多[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4 记者 李倩 李传智 通讯员 张晓辉;在妈妈肚里做手术 BB出世半个月[N];广州日报;2011年

5 裘影萍;新婚女性不宜放置宫内节育器[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李海清;八成妊娠糖友“挨饿”[N];健康时报;2008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立新;输血致第三人感染医院该不该担责[N];检察日报;2002年

8 通讯员王云霞 记者王继友;治疗宫内合并宫角妊娠获得成功[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 杨慧霞邋 陆铁琳;围产医学的四个研究热点[N];健康报;2007年

10 ;活力门财务总监承认“收购密谋”,称不关社长事[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蕙;IFN-γ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晓光;重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Ⅸ因子的表达及宫内基因治疗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滕月娥;宫内急性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对胎鼠肾脏环氧化酶系统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4 黄红兰;脂筏在人类疱疹病毒6型装配中的作用及对病毒感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煜德;邪毒内侵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华春珍;儿童MBL基因多态与相关感染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7 万忠海;抗PEA单抗和单链抗体制备及在绿脓感染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8 刘铁军;微生物酵素对甲基强的松龙作用下肠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5年

9 王刚;HBV感染HepG2细胞早期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裘智勇;家蚕感染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相关组织蛋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慧芳;宫内感染和宫内窒息对早产鼠脑损伤的联合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2 邵晋萍;FR和ML两种宫内节育器5年临床效果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3 高磊;脾切除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4 詹涛;常见致病真菌在医用物质上的生存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董惠;多发性硬化患者配对血清、脑脊液中肺炎衣原体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抗体的检测及病因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戚勤;昆明彝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HLA-DQA1免疫遗传学特征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5年

7 李琳;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感染的相关免疫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尹铁勇;猪链球菌2型感染与免疫的动物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盖冠华;吉赛欣治疗儿童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10 仇维亚;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7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87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