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 polarity, PCP)途径对脊椎动物神经胚形成非常重要,而PCP基因表达量及产物的不对称分布将影响PCP。该途径中基因的任何突变都可能导致神经管不能闭合,其表型与人类的颅脊柱裂相似。但是,环境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PCP途径基因的时空表达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清楚。 目的:研究维甲酸对胎鼠Vangl1及Vangl2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征的影响。 方法:全反式维甲酸橄榄油混悬液按120 mg/kg在BALB/C小鼠怀孕第9.5天(E9.5)(G1组)或E10.5(G2组)灌胃。两组的对照组(G1c、G2c)在相同时期仅用等量纯橄榄油灌胃。分别取E10.5、E11.5、E13.5、E15.5、E17.5、E19.5胎鼠,Vangl1及Vangl2基因表达量采用逆转录酶PCR(RT-PCR)检测,其时空表达采用全胚胎原位杂交(whole-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SH)检测。 结果:活产NTDs的发生率及颅面部NTDs发生率G1组(100%、25.6%)均高于G2组(78.2%、5.7%),P均 0.05。正常情况下Vangl1及Vangl2基因在整个神经胚形成过程中都有强表达。而G1组同期对照组比较,从胎鼠的脑到后神经孔Vangl1及Vangl2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均 0.05)。G2组则不同,二基因表达在全胚胎(从E11.5到E13.5)及神经管脊柱区(从E15.5到E19.5)显著下调并维持低表达水平,但在神经管的颅区(E15.5到E19.5)仅中度下调(P均 0.05)。 结论:结果提示,维甲酸诱导的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可能与Vangl1及Vangl2基因转录子下调有关。 背景: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由环境危险因素与遗传危险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其潜在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清楚。从遗传和环境角度看,叶酸代谢相关基因都是NTDs的令人关注的候选基因。目前叶酸代谢相关基因间以及基因与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较少,已有的文献间还存在相互矛盾。 目的:通过对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与多重环境危险因子交互作用的关联分析,寻找NTDs致病基因及环境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NTDs流产胎儿组织标本或者患者血标本(共117例)以及其双亲的血标本(共216例),记录围孕期补充叶酸、妊娠糖尿病、孕期服药史等情况。采用CEQ 8800系统进行多重SNP分析,对所有样本叶酸代谢相关的12个基因共28个SNPs测序。这些基因是:叶酸受体1及2、溶质载体家族19成员1、运钴胺蛋白II、亚甲四氢叶酸脱氢酶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还原酶、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胱硫醚β合酶和内皮一氧化氮合酶3。 通过病例-双亲对照研究(case-parent control study)及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s, TDT),分析SNPs与环境危险因子(孕期补充叶酸、妊娠糖尿病和孕期服药史)交互作用对NTDs发病的影响。 结果: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rs1801133与NTDs的关联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而且环境风险因子(未补充叶酸、妊娠糖尿病)对NTDs的发生起增效作用;而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rs3733890仅在未补充叶酸层与NTDs存在连锁不平衡(P 0.05),基因型本身并不能单独导致疾病;而其他基因的SNPs与NTDs的发生没有显著性关联(P均 0.05)。 结论: MTHFR rs1801133是NTDs的危险因子,而BHMT rs3733890不是NTDs独立的危险因子。未来尚需要对更大的样本进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背景:骨龄评估对内分泌障碍与生长落后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预测成人身高等有重要指导意义。常用的骨龄评估方法中,Greulich-Pyle法具有主观性,而Tanner-Whitehouse(TW3)法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自动化骨龄评估(automatic bone age assessment, ABAA),但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分割与边界的识别仍然是目前限制ABAA的富有挑战性的难题。 目的:应用两种新的算法即粒子群优化(PSO)及人工神经网络(ANN)以提高自动化骨龄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方法:建立基于目标的ROI。按照Tanner-Whitehouse (TW3)法将ROI分为RUS(包括尺桡骨及掌指骨)ROI及腕骨ROI。每个兴趣区提取5项特征(包括大小、形态及融合状态)输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分类器,ANN建立在前馈的多层网络基础上,并以反向传播算法规则训练ANN以分别处理RUS及腕骨特征。约1,046份左手及腕的数字X光片被随机分成两部分,一半用以训练ANN,另一半用以ABAA,而之前全部采用修订的Greulich-Pyle法人工判读骨龄。 结果:人工阅读骨龄与ABAA比较,RUS骨龄95%的可信区间是-0.010岁 0.084岁,腕骨骨龄95%的可信区间是-0.055岁 0.015岁。RUS及腕骨自动化骨龄评估结果与Greulich-Pyle法比较均具有很高的一致率(分别为97.9%与96.5%),变异系数相似(3.4与3.7),并且与人工阅读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t=1.563与-1.123,P均 0.05)。 结论:PSO对图像分割与特征的提取更为有效和准确。该ANN经训练后能更全面地处理影像特征信息,准确判断骨龄。基于智能算法的ABAA系统成功地应用于骨龄0 18岁所有病例。
【图文】: G2 组有更高的胎儿流产与吸收比例。3.2 RT-PCR 结果结果(图1-1)表明对照组从E10.5到E19.5整个胚胎均能见到Vangl1及Vangl2基因的表达,只是早期(E10.5)Vangl1 表达较低。与对照组不同的是,G1 组 Vangl1 与 Vangl2 基因从 E10.5 到 E19.5 表达显著32
原位杂交分析Vangl1与Vangl2在鼠胚胎中的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包勤文;董燕;;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2期
2 胡国艳;刘学军;;精神分裂症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院;2011年06期
3 曾纪羡;;在冠心病患者中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2期
4 陈澎;刘月华;孙锡波;;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意义探讨[J];临床医学;2011年09期
5 樊红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动态变化研究[J];人民军医;2011年09期
6 张耀华;张军;高丽平;张红旗;;周口地区45岁以上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18期
7 尉娟芳;昝红绢;吉惠云;;临猗县神经管缺陷畸形分析报告[J];科学之友;2011年15期
8 杨梅玉;廖联明;;福州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4期
9 谷茜;刘佳琦;何达;葛智馨;陈英耀;厉传琳;;神经管缺陷发生原因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24期
10 张敏;;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卿克勤;;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检测与临床诊断及预防冠心病价值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赵列宾;梁伟;王巍;杜萱;苏丽珍;陆骆;陈名道;沈倍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陈小莉;蔡东联;;同型半胱氨酸对主动脉内皮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崔丽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酒精性肝硬化关系的初步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华;;同型半胱氨酸在Ⅱ型糖尿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汪炳华;张冀;王楙;陈丽达;;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七届第十四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张东红;谢喜娜;朱毅;;同型半胱氨酸调节血管内皮细胞PDGF表达机制及意义[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8 刘春立;张宇;王伟英;牛春峰;;冠心病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血脂相关性分析[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红毅;龙sソ,
本文编号:2690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9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