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图文】:
例患儿和晚喂组的 14 例患儿中各有 1 例发生了早期 NEC, 分别发生在生后第 14 天、15 天, 表现为嗜睡、大量残余奶、明显腹胀、肠鸣音消失、X 线可见肠扩张、肠梗阻及肠壁积气, 无明显门静脉积气及肉眼血便, 根据修正的贝尔 NEC 分级标准符合Ⅱ级 A 的诊断。2 例均在较长时间的禁食及相应治疗后好转。2 例患儿并无奶量增加过快, 其滑肌的机械性收缩由胃电生理活动触发。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可以作为评价新生儿胃肠成熟度的一个有利工具。目前已有通过胃电图评价促动力药对提高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作用[5], 评价不同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对促进新生儿胃肠成熟提高胃肠耐受的研究[6], 但尚未见到通过 EGG 对早期喂养研究的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第 28天时早喂组较晚喂组的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明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梅,刘兆良,毛健,韩玉昆;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窒息新生儿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血流[J];中华儿科杂志;1998年12期
2 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高建慧,陈新权,伍淑雯,刘秀琴,韩玉昆;早产儿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及早期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兰;54例早产儿的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04年04期
2 申红翠;李月琴;;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朱翠平,谢宗德;新生儿窒息后胃肠功能紊乱与合理喂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年02期
4 李侠;牟红梅;;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年17期
5 王忠平,李秀琴,昌晓军;二种分娩方式的新生儿黄疸出现率的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1期
6 张瑞芹,张晓慧,刘丰,乔艳红;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疗效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4期
7 赵宇;董梅;;胃电图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年02期
8 韦联彬;覃小兰;李宏;梁曼华;;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辅以抚触疗法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7年01期
9 方梓羽;莫可良;;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探讨[J];华夏医学;2008年02期
10 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峰;胃电检测方法的研究及相关数据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2 沙小丹;剖宫产新生儿临床特点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马艳艳;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不良影响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2 胡劲涛;不同剂量脂肪乳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3年
3 许玲芬;肠三叶因子在宫内窒息鼠肠道内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林菡;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检测早产儿胃肠道血流[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赵宇;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6 韩莎莎;130例极不成熟早产儿胃肠营养建立的临床分析[D];暨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瑛;新生儿胃肠道动力与疾病[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年01期
2 李烨q.,吴圣楣,陈惠金,储淞雯;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血清胃泌素水平[J];临床儿科杂志;1995年03期
3 孙梅,韩玉昆,张惠;窒息后新生儿血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03期
4 陈宝芳,杜兴邦;正常足月新生儿1周内血清胃泌素测定[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带姨;蒙乐妹;;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年09期
2 林梅;李玉贤;;早期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糖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3 杜萍;;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的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2009年04期
4 张学花;万冰;袁久莉;;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36例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年09期
5 齐骥;杨震英;张滨英;邵宪花;陈震;;早期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糖影响的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年04期
6 张利;李劲松;时会菊;高海英;;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部分静脉营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25期
7 江文胜;宋文辉;;早期微量喂养在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8年08期
8 段捷华;;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不同喂养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10期
9 佘远凤;梁高莲;田岚;;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0年02期
10 罗晓萍;胡春梅;胡丽珍;;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宇;祁俊明;丁国芳;;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佛吉尼亚A斯塔林丝;;早期喂养和儿童期肥胖[A];生命发展机遇——窗口期营养——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霞;;五胞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刘红艳;吕元红;尹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30例[A];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秀萍;张恩胜;刘建;;极低出生体重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药物雾化的效果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袁琰;;如何经口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陈正;马晓路;罗芳;鲍毓;施丽萍;杜立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虞如画;金洪星;;极低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朱思莲;邵丽;;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体会[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李春华;;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措施与体会[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兴军;父母关注补钙不应超过母乳喂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2 卢维;改进喂养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预防 对症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马晓林;“瓜”未熟 “蒂”已落[N];大众卫生报;2001年
5 记者 桂大成;珠江医院打造特色护理新模式[N];消费日报;2006年
6 特邀嘉宾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丁宗一;早期喂养 关乎一生[N];健康报;2007年
7 记者 刘倩;政协委员考察我市妇幼保健工作[N];桂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贾图壁;谁在威胁我们的健康[N];华夏时报;2002年
9 通讯员 董自青;心系新生命 情暖千万家[N];济南日报;2011年
10 韩咏霞;低出生体重儿应住院监护[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秀静;1.分泌型和非分泌型母亲母乳中诺如病毒抗体水平的研究 2.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胡传来;低出生体重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翠霞;内毒素致伤新生大鼠肠组织ICAM-1、氧化应激及金属硫蛋白的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正红;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内喂养的临床研究、新生儿食管高分辨测压的临床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5 袁琳;新生儿临床病例数据库的建立和15490例住院新生儿病例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基础和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7 徐焱;NICU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新生儿细菌定植的特点及变化规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胡月;高氧致新生大鼠CLD肺组织VEGF和PDGF表达动态变化及其对肺发育影响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彭文涛;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欢欢;新生儿呼吸衰竭回顾性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宇;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诸宏伟;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及体重状况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薇薇;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2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姚磊;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特征及转归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5 悦光;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近期预后的疾病及其析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王正新;等差递增肠内营养用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姚庆圆;68例早产儿体重增长相关因素[D];吉林大学;2009年
8 曹沐琳;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诊治现状分析:1998-2007[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常素芳;极低出生体重儿脂肪乳剂的脂质过氧化及临床应用安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建辉;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参考范围及在诊断败血症的初步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9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9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