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DHPLC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携带者筛查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3 12:31
【摘要】: 目的:评价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诊断及携带者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7例临床疑诊为儿童型SMA的患者采用临床标准进行诊断,临床诊断SMA和非SMA。同时,应用DHPLC技术联合双重PCR技术对所有入选患者、临床标准诊断为SMA患者的双亲进行SMN1拷贝数检测,作出SMA患者基因诊断及判断携带者。对入选患者的两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灵敏度、特异度等。分析SMA患者双亲的携带情况。 结果:1、37例入选患者,临床标准诊断SMA17例,非SMA20例;2、DHPLC技术检测37例入选患者:17例临床诊断SMA患者中,14例SMN1拷贝数为0,为纯合缺失型SMA患者,2例SMN1拷贝数为1,为杂合缺失型SMA患者,1例SMN1拷贝数为2,为非SMA;20例临床诊断为非SMA者,SMN1拷贝数为2,基因诊断为非SMA。3、与临床标准诊断相比,DHPLC技术诊断SMA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100%。17例临床诊断为SMA患者的34名双亲中,1例SMN1拷贝数为0,6例SMN1拷贝数为2,27例SMN1基因拷贝数为1,考虑为“1+0”型携带者,该法对SMA患者双亲的携带检出率为79.4%。 结论:1、应用DHPLC技术可以检测出SMN1基因拷贝数,进行SMA基因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方便、快捷,适合临床应用。2、应用该技术可以进行SMA携带者筛查,为遗传分析和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44;R450
【图文】:

分布曲线,峰高比,峰高,校正系数


3.2 DHPLC 技术检测结果校正样本:约 2.7 分钟出现 SMN1 峰,约 6.2 分钟出现 KRIT1 峰,两基因峰型正常,大致呈正态分布曲线,应用软件读取两者峰高,SMN1 峰高 1.074,KRIT1 峰高 1.259,两者比值约为 0.85(1.074/1.259),以该比值作为本试验的校正系数。见图 3.1.1。入选病例样本:37 例样本 SMN1、KRIT1 基因均在相应的时间出现,且峰型正常,大致呈正态分布曲线。其中 14 例 SMN1 峰高很低,接近 0,分析 SMN1拷贝数为 0,考虑为 SMN1 患者(纯合缺失型);2 例 SMN1 峰高约为 KRIT1的一半,经校正系数校正后为 1/2,分析 SMN1 拷贝数为 1,考虑为 SMN1 患者(杂合缺失型);21 例 SMN1 峰高接近 KRIT1,经校正系数校正后为 1,分析SMN1 拷贝数为 2,考虑为非 SMA。见图 3.1.2。

分布曲线,拷贝数,比值,峰高


KRIT1 峰高 1.259,两者比值约为 0.85(1.074/1.259),以该比值作为本试验的校正系数。见图 3.1.1。入选病例样本:37 例样本 SMN1、KRIT1 基因均在相应的时间出现,且峰型正常,大致呈正态分布曲线。其中 14 例 SMN1 峰高很低,接近 0,分析 SMN1拷贝数为 0,考虑为 SMN1 患者(纯合缺失型);2 例 SMN1 峰高约为 KRIT1的一半,经校正系数校正后为 1/2,分析 SMN1 拷贝数为 1,考虑为 SMN1 患者(杂合缺失型);21 例 SMN1 峰高接近 KRIT1,经校正系数校正后为 1,分析SMN1 拷贝数为 2,考虑为非 SMA。见图 3.1.2。图 3.1.1:约 2.7 分钟出现 SMN1 峰,6.2 分钟出现 KRIT1 峰,峰高比值约为 0.85(1.074/1.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快速诊断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英文)[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年03期

2 吴玉鹏;吴德;尹耕心;翟勇;杜华荣;翟倩;牛于华;唐久来;傅克勤;;MLPA和PCR-RFLP技术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年09期

3 周柏林,余钟声,水泉祥,尚世强;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J];中华儿科杂志;2001年09期

4 王柠,吴志英,慕容慎行,林珉婷;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快速基因诊断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9年02期

5 倪昊;宋f ;王立文;瞿宇晋;王红;金煜伟;;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法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年02期

6 张丽杰,赵振军,叶贤坤;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分子学发病机理及基因诊断[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8期

7 李厚钧,周常文,余伍忠,刘德祥;PCR结合寡核苷酸分子杂交技术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附一例β地贫(IVS—Ⅰ—5G→C)杂合子的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2年03期

8 孙开来,姜莉,张学,金春莲,董贵章,余明焕,张文勤;应用PCR-SSCP分析法进行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9 张建中;临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中国第三届人类基因诊断、治疗及预防学术会议征文通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巧芳;吴东;康冰;廖世秀;;应用MLPA技术进行DMD/BMD基因诊断[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刘敬忠;梁燕;朱春江;龙桂芳;;联合运用四种技术进行血友病甲的基因诊断[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杜鹃;沈璐;;中国人群AD-HSP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欣;徐砚田;刘明贤;徐相连;谭辉;;先天愚型的快速基因诊断[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5 李理;文朝阳;;基因诊断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6 陈香元;曾华松;韦茹;曾萍;李丰;;儿童原发免疫缺陷病110例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7 缪晓辉;;感染病基因诊断的基础与临床[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金梅;朱俊真;余小平;宗义君;周利霞;;男性不育症的细胞遗传学及基因诊断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马志红;林志淼;王云;谭燕红;李若瑜;杨勇;;三例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的基因诊断及其皮肤肿瘤中抑癌基因的突变[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10 王学锋;;血液病的基因诊断[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敏;基因诊断遗传性高血压获成功[N];健康报;2000年

2 北京军区总医院 王国涛博士;基因诊断离我们越来越近[N];市场报;2006年

3 孙丽萍 房宁 仇逸;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李琦 戴朴;突破声音障碍的曙光——耳聋基因诊断[N];健康报;2006年

5 记者 陆叶清;遗传代谢病 基因诊断来帮忙[N];上海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谭华健;中山健康产业基础很好[N];中山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颖;我国建立膀胱癌基因诊断技术平台[N];科技日报;2009年

8 李士林 黎安玲;它们的专利该不该给[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罗平华;达安基因临检中心将大举扩张[N];证券时报;2007年

10 记者 赵雪;我市启动生物芯片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项目[N];长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振斌;唐氏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及其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2 秦建华;基于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微流控芯片诊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王磊;PD多基因关联分析及AD-PD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D];中南大学;2011年

4 刘大渔;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基因诊断和细胞—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江伟;视网膜母细胞瘤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和遗传咨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7 王俊岭;遗传性小脑型共济失调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及新的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D];中南大学;2011年

8 廖希;46,XY DSD基因诊断流程的建立和46,XY 女性/AIS/5α-RD2缺乏的基因诊断[D];中南大学;2011年

9 向华;1.遗传病基因诊断新技术及中国人乙型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 2.苯丙氨酸脱氨酶cDN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其在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治疗新途径探索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10 薛峰;中国血友病A患者基因突变谱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蕊艳;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D];南昌大学;2007年

2 肖雪;DHPLC技术在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携带者筛查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09年

3 朱春江;中国人FⅧ基因内(CA)n 的研究及在甲型血友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广西医科大学;2001年

4 刘雪霞;应用定量PCR技术快速基因诊断Down综合征[D];青岛大学;2002年

5 庞泓;一个DM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6 徐秋林;流感病毒寡核苷酸检测芯片的初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郑敏;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中国两种常见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点突变[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谭建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人的基因诊断和CAG重复扩增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张锦海;急性髓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芯片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10 包碧惠;地中海贫血的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7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27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