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物治疗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观察及NT-proBNP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20-06-25 02:49
【摘要】: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目前有报道称世界上救治成功的最小早产儿胎龄为21~(+6)周,出生体重约280g,而国内救治的最小早产儿胎龄为23~(+4)周,体重为530g。维持正常的心功能对机体至关重要,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作为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影响着早产儿的生存及预后。正常的足月新生儿的动脉导管一般在生后72h内即可发生收缩,使动脉导管内膜缺氧、重建,从而永久闭合。但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发育不成熟,从而PDA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一旦左向右分流量过大,易发生心力衰竭,出现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ymptomatic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sPDA),也称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ha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hsPDA)。目前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治在早产儿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许多方面尚无统一定论。自1976年起,以往较多应用吲哚美辛口服治疗早产儿PDA,但其副作用多,在早产儿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差异,所以目前临床较多应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近年来,有报道称对乙酰氨基酚可治疗早产儿PDA,但与布洛芬的疗效对比方面仍有争议,国内的报道也较少。另有研究表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可以快速准确地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还可敏感而特异性地定量反应心功能,在对指导早产儿PDA诊疗方面有一定意义。现通过回顾性观察分析,依据检测的早产儿血浆NT-proBNP水平及其它指标,探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及NT-proBNP在早产儿PDA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28周胎龄34周、出生体重1000g,诊断为PDA的早产儿86例设为PDA组,另选同时期无PDA、28周胎龄34周、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90例作为对照组,PDA组根据超声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症状性PDA组(hsPDA组)41例和无症状PDA组(nhsPDA组)45例,hsPDA组根据药物选择分为布洛芬组22例及对乙酰氨基酚组19例。各组患儿在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的情况下,布洛芬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首剂10mg/kg,第2、3剂均为5mg/kg,每次间隔24h;对乙酰氨基酚组给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5mg/kg,每次间隔6h,连用3天,共12次;用药期间记录尿量、喂养情况。所有患儿均在生后第3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抽取外周静脉血送至实验室测定NT-proBNP水平,PDA组患儿治疗3天后复查心脏彩超及NT-proBNP水平,检测并记录hsPDA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记录各组NT-proBNP水平变化,统计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的动脉导管闭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如少尿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并发症等指标。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患儿的性别(F/M)、胎龄(w)、出生体重(g)、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孕母孕期感染、胎膜早破、窒息史、呼吸窘迫综合征、正压通气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对乙酰氨基酚组的关闭率(73.7%)低于布洛芬组的关闭率(77.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少尿发生率(5.3%)低于布洛芬组(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组及对乙酰氨基酚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表现为呕吐)各有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第3天,PDA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hsPDA组的NT-proBNP水平高于nhsP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sPDA组经保守治疗及hsPDA组经药物治疗后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治疗后的NT-proBNP水平也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治疗前后的NT-proBNP水平降低幅度与布洛芬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患儿生后第3天的NT-proBNP水平绘制ROC曲线,AUC为0.961,NT-proBNP水平为13158pg/mL时,诊断hsPDA的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86.7%。结论1.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治疗早产儿hsPDA的效果相似,且本研究的用药方案不良反应小,效果显著,是可取的;2.生后第3天的血浆NT-proBNP可作为一项预测早产儿hsPDA的生化指标;3.动态监测NT-proBNP水平变化可作为评估早产儿PDA病情的一项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22.6
【图文】:
生后第3天NT-proBNP水平预测hsPDA的ROC曲线
本文编号:2728750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22.6
【图文】:
生后第3天NT-proBNP水平预测hsPDA的ROC曲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凯珊;郭小玲;吕峻峰;黄少励;杨春晖;邹志慧;陈志君;赖春华;杨冰岩;;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预测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年11期
2 高翔羽;任漪;黑明燕;;B型尿钠肽及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15年09期
3 杨正春;冉素真;沈红霞;魏俊;张q;黄泽君;;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参数预测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5年16期
4 黄敏;封志纯;陈佳;;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B型脑钠肽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相关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年10期
5 潘雨晴;薛辛东;;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管理及其争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年02期
6 钟桂朝;李运泉;王慧深;;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17期
7 陈佳;封志纯;;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及并发症[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年01期
8 杨长仪;陈涵强;杨文庆;任艳丽;石惠英;;口服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9 吴本清;唐其柱;闫玉琴;燕旭东;;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杨长仪;方凌毓;杨文庆;陈涵强;;心肌损伤标记物在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的变化和临床意义[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2728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287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