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15:42
【摘要】: 研究目的 了解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和生活质量,探索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对生活质量构成影响。以此为筛查、预防和治疗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和提高患儿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55例南方医院儿科住院白血病患儿(男31例,女24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9.92±2.36岁),调查时间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选用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相匹配的55例一般常见儿科疾病患儿作为对照。 二、研究方法: 1.白血病患儿人口社会性因素调查:包括患儿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负债状况、发病年龄、确诊至今的时间等。 2.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调查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分别对PTSD-SS总分及5项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分析。PTSD-SS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越严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人口社会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3.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研究:运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开发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调查患儿生活质量水平,分别从EORTC QLQ-C30 4个领域15项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和单项测量领域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同时对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因素进行分析。 4.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比较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对PTSD-SS评分与EORTC QLQ-C30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统计方法:以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等。 结果 一、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 1.本次研究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 PTSD-SS,总分及其5项因子得分比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实验组与对照组疾病不同类型患儿之间PTSD-SS总分及其5项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人口社会学因素对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分析 (1)不同性别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比较:女性患儿PTSD-SS总分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家庭月收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分析:不同家庭月收入组间患儿PT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家庭月收入较低者PTSD-SS总分高于家庭月收入较高者;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家庭月收入与PTSD-SS总分呈负相关(rs=-.580,P0.001)。 (3)家庭负债状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分析:不同家庭负债状况组间患儿PT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负债较重者PTSD-SS,总分高于负债较轻者,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负债状况与PTSD-SS总分呈正相关(rs=.536,P0.001)。 (4)年龄和发病年龄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分析:将患儿PTSD-SS总分分别与年龄及发病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相关系数rs分别为0.207和-0.054,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PTSD-SS总分与患儿年龄及发病年龄不相关。 二、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研究 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功能领域及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而症状领域以及单项测量领域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与对照组疾病不同类型患儿之间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人口社会学因素对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1)不同性别患儿生活质量水平的比较: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比较,女性患儿除了在气促因子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14项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家庭月收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家庭月收入组间EORTC QLQ—C3015项因子得分比较,除了躯体功能、整体生活质量、失眠和腹泻4项因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11项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除了躯体功能、失眠和腹泻3项因子外,余12项因子得分与家庭月收入相关,其中功能领域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与家庭月收入呈正相关(rs依次为0.286、0.385、0.434、0.340、0.364,P0.05),而症状领域的疲倦、恶心呕吐和疼痛因子以及单项测量领域中的气促、食欲丧失、便秘和经济困难因子与家庭月收入呈负相关(rs依次为-0.440、-0.546、-0.522、-0.372、-0.384、-0.411、-0.504,P0.05)。 (3)家庭负债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负债状况组间EORTC QLQ—C3015项因子得分比较,除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失眠、食欲丧失和腹泻6项因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9项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除了躯体功能、失眠和腹泻3项因子外,余12项因子得分与家庭负债状况相关,其中功能领域的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与家庭负债状况呈负相关(rs依次为-0.271、-0.350、-0.374、-0.301、-0.376,P0.05),而症状领域的疲倦、恶心呕吐和疼痛因子以及单项测量领域中的气促、食欲丧失、便秘和经济困难因子与家庭负债状况呈正相关(rs依次为0.364、0.409、0.473、0.292、0.292、0.483、0.558,P0.05)。 (4)年龄和发病年龄与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EORTC QLQ—C30除疲倦、便秘和腹泻3项因子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s依次为0.349、0.294、0.409,P0.05)外,余12项因子得分与年龄不相关(P0.05)。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与发病年龄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15项因子得分均与发病年龄不相关(P0.05)。 三、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1.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组与阴性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两组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除失眠和经济困难两项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13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得分spearman相关分析: (1)PTSD-S总分与EORTC QLQ—C30功能领域5项因子即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得分的相关系数rs依次为-0.510、-0.650、-0.803、-0.583、-0.690,与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相关系数为-0.69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故认为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功能领域5项因子及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之间呈负相关,PTSD-SS总分越高,EORTCQLQ—C30功能领域及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就越低。 (2)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症状领域的疲劳、疼痛和恶心呕吐3项因子得分相关系数rs依次为0.693、0.605、0.52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故认为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症状领域得分之间呈正相关,PTSD-SS总分越高,EORTC QLQ—C30症状领域得分就越高。 (3)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单项测量领域6项因子得分相关性分析,其中与气促、食欲丧失、便秘及经济困难4项因子得分的相关系数rs依次为0.616、0.593、0.323、0.42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PTSD-SS总分与该4项因子得分之间呈正相关;PTSD-SS总分越高,该4项因子得分就越高;而PTSD-SS总分与其余的失眠和腹泻两项因子得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66和0.150,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PTSD-SS总分与该两项因子得分之间不相关。 3.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多元回归分析:EORTC QLQ—C30 15项因子得分分别与PTSD-SS总分、家庭月收入、负债状况、年龄及发病年龄之间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除了便秘、腹泻、经济困难3项因子外,PTSD-SS总分分别入选其余12项因子回归方程,其逐步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家庭月收入和负债状况仅分别入选EORTC QLQ—C30其中两项因子回归方程,年龄与发病年龄分别入选其中1项因子回归方程。PTSD-SS总分是入选EORTC QLQ—C3015项因子回归方程最多的变量。 结论 1.本次研究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白血病患儿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 2.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显著高于一般疾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受性别、家庭月收入和负债状况的影响。 3.白血病患儿生活质量水平低于一般疾病患儿。生活质量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月收入和负债状况。 4.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高,程度越严重,患儿的身体功能状况越差,症状问题越多,生活质量水平就越低。创伤后应激障碍对患儿生活质量构成较大影响,是患儿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英;聂发传;何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护理学报;2006年04期

2 杨智辉;王玉龙;王慧琳;王建平;;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9期

3 杜建政;夏冰丽;;急性应激障碍(ASD)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4 亓高超;展西友;亓夫梅;姚凤亮;;盐酸帕罗西汀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期

5 李航;周娟;施琪嘉;;震区医务工作者的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4期

6 何树德;陈晓清;;地震情景再现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7期

7 张亚林;陈绥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危机干预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3年02期

8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1期

9 马欣荣;;文拉法辛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状疗效观察[J];山东精神医学;2006年04期

10 杨智辉;王建平;;205名癌症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体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倩;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智化能力缺损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与治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建荣 程宗萍;两类小儿白血病患儿有救了[N];凉山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记者 梁明;定点收治农村白血病患儿[N];绵阳日报;2011年

5 记者 巩志宏;河北:参合白血病患儿最高可获90%补偿[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王杨 记者 韩雪;“小天使”救助50名贫困白血病患儿[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9·11”十年后美国人仍“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时苏建;我市首例采集脐血救治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N];菏泽日报;2010年

9 记者 梁健 通讯员 梁海洋;赣州年内免费救治百例白血病患儿[N];江西日报;2010年

10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谢兵;交通伤后应激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杜U

本文编号:2738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38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6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