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4 15:39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其中营养因素对早产儿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喂养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对早产儿各种喂养方法的利弊及鼻胃管喂养时是否需要口腔刺激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早产儿的喂养,常采用管饲法。而鼻胃管喂养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非生理性的,因其无吸吮机会。近些年,这种在管饲期间给予橡皮奶头进行的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 NNS),对新生儿、早产儿生理影响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在许多方面均未达成一致。 本实验旨在研究NNS对早产儿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动力方面(胃排空功能及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研究对象和方法 38名健康早产儿胎龄(28~33)周,出生体重<1800g(1025~1800g),适于胎龄儿,均予间断鼻胃管喂养,应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乳,控制热卡和入液量无显著差异。随机分为NNS组及对照组。两组早产儿从开奶前即进入研究对列,NNS组于每次奶前、奶中及奶后分别吸吮橡皮奶头5分钟,每天吸7~8次,共吸吮2周,对照组则单纯鼻胃管喂养,不予吸橡皮奶头。分别于开奶前,生后7天、14天晨起奶后10分钟内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浓度;奶量达8ml/kg以上时,应用实时超声显像法测定胃窦纵切面积(Antral crosss ection area, ACSA),分别于喂养前、喂养后即刻及奶后10、20、30、45、60、75、90、105、120分钟分别测定一次,直到ACSA恢复到喂养前值,计算胃半排空时间(50%ΔACSA时间);同时应用24小时PH自动监测仪配备晶体锑电极对食管进行24小时pH监测。 结 果 实验结果均用平均值。标准差k。S)表示。两组患儿在胎 龄(*贴组为31.89。1.88W,对照组为3人10。1.86W入出生体重 (NNS组 1561.39。220.39kg,对照组 1551.00 t209.89kg)开奶时 间(实验组 8.58。5.72h。,对照组 8.05。4.59)及 1分钟 Apsar评 分(实验组7.612 d 0.gi,对照组7 65。0.59)方面无差异;在第7 天j 天时摄人的奶量、热卡方面无差异。 一.NNS对体重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NNS组患儿7日龄体重恢复或>出生体重者达38.9饨,14日 龄体重Z出生体重者达88.89%,与对照组比较,7天时差异显著 (P=o.阶<o.05),14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88)。**S 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50%汀 =0.033<O.05);**S组达停静脉营养时间比对照组缩短(**S 组12.36。4.29天,对照组15.50。4.58天,P<o.05)。NNS组完 全经口喂养时间为门3.33。9.96天)比对照组门6.6o土12.ZO 大)提前3天,其余未见明显差异。 H.NNS对胃泌素的影响: 两组早产儿出生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差异,生后第7天两组早 产儿胃泌素水平均升高,NNS组为乃.56。46.05pgilnl,对照组 为 127.0。42.18pg/rnl,NN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K<0.05*生后 第 14 天,NNS组 136.72 t 32.06pyml,对照组 116.43 t 29.22p砂 d,实验组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汀<0.仍人 三.NNS对胃动素的影响 两组早产儿出生时\生后7天* 天胃动素水平无差异。 四JNS对食管PH值的影响 PH监测时间为13.26O2J4)天,NNS组早产儿酸反流次数 明显降低(NNS组为m.33。6.68次,对照组为15.30。7.37次,P ·2· <o.05厂**S组酸暴露总时间uH<4的总时间)和反流指数与 对照组比较,有下降趋势(NNS组分别为58.56 S 38.54分/.听* 2.68防;对照组分别为83.74 S 76.71分,5.82 L 5.33助),但差异 无显著性u分别0.205,0.205人其余参数无明显差异。 五JNS对胃排空的影响 测定胃排空时间为生后13.26O-14)天,奶量为13.69。0. 65讪kg·次,两组间无差异。NNS组与对照组间空腹ACSA无差 异,NNS组早产儿T;。为58.33。22.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3.75 土17.76分(P<o.05)。 讨 论 管喂养时予NNS,可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排空率,降低 酸反流次数。其原因考虑为NNS刺激口腔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 进而使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胃泌素分泌的同时,也 引起胃容受性扩张,从而加快胃排空率。另外胃泌素促进胃蠕动, 可间接促进胃排空。证实NNS对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胃肠 动力起正性促进作用,有利于早产儿消化道的成熟。NNS时还可 刺激口腔舌脂酶分泌,而促进脂肪的吸收,且NNS使早产儿保持 安静,减少行为刺激,进而降低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备,因而 NNS可使早产儿体重恢复较快。NNS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增加 吸吮力,可使早产儿较快适应奶瓶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结 论 一JNS可以促进早产儿血清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排空,降 低 GER的发生次数; 二、管饲期间予洲S可以使早产儿较快过渡到奶瓶喂养,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R72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沛;;小儿紫癜性肾炎治疗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周光明;四磨汤、思密达及妈咪爱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5年03期

3 董召斌,吴鹏林;小儿紫癜性肾炎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05年04期

4 杜永平,张月萍,汪受传,隆红艳,史健,吴少华;儿宝颗粒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下丘脑CCK-8和β-EP的调节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刘涌,许冠荪;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谢同炳;发锌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赵翠琳,许平;舒喘灵并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王仲霞;刘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6年07期

9 王玉贤;危剑安;;对“思伤脾”理论的再思考——浅议思亦伤心[J];北京中医药;2009年05期

10 黄斌,陈永辉,黄浩,黄毅;参术痫速康胶囊治疗小儿癫痫脾虚痰盛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孔安安;马惠芳;;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研究概况[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孙琳林;李冀;;枳术丸抗幽门结扎型溃疡的机理探讨[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钢;水、钙离子通道与脏腑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郑旭锐;“肺病及肠”病理变化及相关调控物质和ERK信号通路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磊;“肺合大肠”中的气机升降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章莹;脾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林峻生;加味桔梗汤对慢传输便秘小鼠模型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柳青;基于古代文献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李立华;“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大鼠肺、肠组织相关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莫芳芳;基于古代医案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李鸿涛;肺肠相关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吴先哲;疏肝理气法对心理应激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通腑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bFGF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干晓瑜;通腑汤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SP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安朋朋;脑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析及与胃电图、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礼;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于宁;从肺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徐云;大承气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肺肠组织相关神经肽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刘扛;“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粘膜免疫和受体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冯贤荣;“肺肠合病”模型大鼠的建立与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朱素有;从“肺肠合病”模型大鼠SP、VIP含量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郭永强;CO_2气腹、免气腹技术及常规开腹对兔胃肠运动影响及比较[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5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55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