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心智化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疗效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7:00
【摘要】:目的探讨心智化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心智化能力和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相关脑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北京回龙观医院32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和干预组(17例)。对照组为常规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智化家庭治疗,对所有入组患者三个月前后进行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反思功能量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的前后测。其母亲三个月前后采用反思功能-54进行前后测。其中10例患者(对照组4例,干预组6例)分别在三个月前后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结果1患者前测的心智化水平、亲子关系、抑郁和焦虑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母亲心智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2对照组与干预组后测比较,干预组患者的心智化水平得分比对照组高,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母亲的过度心智化对照组显著低于干预组(P0.01),心智化缺陷对照组显著高于干预组(P0.001);亲子关系方面,干预组患者的积极拒绝、严格、期待、干涉、不安、盲从、矛盾、不一致、SDS和S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对照组前后比较,患者的心智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母亲的心智化缺陷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5),母亲的过度心智化没有显著差异(P0.05);亲子关系方面,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上前测均显著低于后测(P0.05),严格和期待没有显著差异(P0.05);焦虑没有显著差异(P0.05),抑郁前测显著高于后测(P0.001)。4干预组前后比较,患者的心智化水平在干预后显著提高(P0.01);其母亲的过度心智化后测显著高于前测(P0.01),心智化缺陷后测显著低于前测(P0.01);亲子关系方面,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期待、干涉、不安、矛盾、不一致在干预后显著降低(P0.01),溺爱和盲从没有显著差异(P0.05);焦虑和抑郁在干预后显著降低(P0.001)。5核磁扫描方面,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组间后测比较,干预组被试的杏仁核与颞叶和后顶叶区域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包括顶上小叶、楔前叶和颞上回。对以上区域提值分析,后测干预组杏仁核与右侧颞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4.80,P=0.007);前测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4.59,P=0.010),而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以顶叶后部为种子点,干预组被试的后顶叶区域与全脑广泛的脑区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包括海马、辅助运动区、颞上回、颞顶联合区、额上回和眶额皮层,而对照组被试的后顶叶区域则与纹状体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对以上显著的脑区提值分析,右侧额下回交互作用显著(F=29.56,P=0.003):后测干预组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6.99,P=0.001);前测两组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9.14,P=0.001),而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右侧梭状回交互作用显著(F=20.63,P=0.006):后测干预组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7.31,P=0.001);前测两组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9.76,P=0.001),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右侧颞上回交互作用显著(F=8.69,P=0.032):后测干预组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3.01,P=0.03);前测两组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4.61,P=0.01),而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以内侧前额叶为种子点,干预组内侧颞叶与心智化系统,包括颞顶联合、契前叶等区域的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提值分析,左侧颞中回交互作用显著(F=9.49,P=0.027):后测干预组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3.91,P=0.011);前测两组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5.15,P=0.007),而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右侧额上回交互作用显著(F=8.62,P=0.032):后测干预组的功能连接显著大于对照组(t=4.65,P=0.006);前测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后测显著大于前测(t=7.60,P=0.002),而对照组前后测则不显著(P0.05);以全脑264个ROIs进行的脑网络分析,干预组全脑整体的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平均的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模块数量显著小于对照组(t_((8))=-2.64,P=0.046),并且局部一致性系数也小于对照组。结论1心智化家庭治疗能够改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及其母亲的心智化能力;2心智化家庭治疗能够改善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亲子关系;3心智化家庭治疗能够提高杏仁核与右侧颞上回以及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额上回与全脑的功能链接,使患者脑区间的联系从相对分离到更加紧密,更趋于整合。图5幅;表14个;参133篇。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玲;胡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与家庭关系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8年11期

2 滕昌军;王纯;张宁;马辉;谭雅容;肖朝勇;高帅;李鸿磊;张文tD;张秀娟;;认知行为治疗对首次发病轻中度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功能连接的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年04期

3 曹立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J];考试周刊;2015年35期

4 王旭;梅世霞;;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张代之;赵学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6 杜玉凤;李晓敏;何雪娟;尚文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任苇;刘丹;;心智化视角下儿童依恋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8 张庆娥;王丽;李科;曾亚伟;金真;苏允爱;戴雯姬;谭云龙;王刚;司天梅;;基于相干局部一致性方法的抑郁症静息态脑功能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年01期

9 杨文辉;周烃;彭芳;刘海洪;;湖南省岳阳县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6期

10 付慧鹏;霍军;赵小会;;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倩;杨蕴萍;;心智化能力测评技术简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红梅;父母心智化、家庭动力特征和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杨娟;归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追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 冯娟;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4 刘爱英;家庭治疗对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6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