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大剂量IVIG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NSE、IL-1、TNF-α水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2 11:10
【摘要】: 目的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病,特别是重症病毒性脑炎常表现为频繁惊厥及昏迷,其脑部缺血、脑水肿以及病理变化均较重,加之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预后差,容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年来,由于免疫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及脑水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由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是神经元损伤的标志酶,可对神经元损伤进行定量检测。本文通过对4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前后脑脊液中NSE、IL-1、TNF-α水平变化的比较,来判断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六版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标准,选择入院时有昏迷或频繁惊厥者为研究对象。自2002年3月~2003年3月共收集病例42例,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5~13岁,平均7.8岁;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0.8~14岁,平均6.3岁。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措施:抗炎、抗病毒、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治疗组则在基础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选用上海莱士血 制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按 400mg/kg/d,连用 5天。 二、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病后36天行腰穿检查,首次腰穿后治疗组则 加用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应用后1周即首次腰穿后12天两 组病人均复查腰穿。两次各收集脑脊液2毫升,所留标本一20℃ 保存。应用德国罗氏公司1010电化学发光仪及美国DPC(德普) 公司Inunulite 仪自动检测NSE、IL一二、TNF-a水平。 三、统计方法: 各组数值以X。S表示,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 果 一、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脑脊液中NSE、IL-1、TNF-。 水平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前脑脊液中的NSE*L-11NF-。的水平分别 为:122.54 t 105.09 "g/ml),6.86 t 2.29(pg/*),85.8。23.4 (p夯ml);治疗后分别为:10.74 t 6.37("g/Inl),1.71 to.48 *g/ l儿 18.0。9.2计 人对照组治疗前的 NSE*IL-l、TNF-a 的水平分别为:118.30 t 100.18("g/nil),5.88 t 3.24(pg/Inl), 83.9土 28.4(p矿IIl);治疗后分另为:24.79 iii.96(n牙ml),1.77 。0.10(pg/d),24.7。10.3(pgllnl)。两组治疗前 NSE、IL-l。 TNF-a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把E上L刁、TNF-a 水平有显著差异厂<0.0门,治疗后两组中三种指标相比亦有统 计学意义(P<0.05)。 二、临床观察资料: 从临床观察资料可以看出,应用丙种球蛋白组,发热持续时间 短,26例中有19例于应用丙种球蛋白第2天体温下降,5例于第3 ·2· 天,二例于第4天体温平稳,而对照组则发热持续3习0天不等。 治疗组自昏迷转为清醒时间为0.5-5天,平均3.4天,而非治疗 组则为3-22天,平均12天,抽搐持续时间治疗组为l叫2天,平 均8.4天,和治疗组则为4-26天,平均19.7天。 结 论 人重症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见一、TNF-a及鹏E水平明显 升高。 2、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降低L-lJNF-a及NSE水平, 缩短发热、昏迷及惊厥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元损伤,从而改 善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725.1
【图文】:

水平变化,脑脊液,治疗前后,对照组


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IL一1水平在两组均有明显下降,A组与B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别显著(P<0.01),治疗后IL一1水平,A组与B组相比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图3)

对照组,丙种球蛋白,天体


(pg/ml)治疗组对照组图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脑脊液中TNF一a水平的变化四、临床观察资料从临床上收集到的观察资料可以看出,应用丙种球蛋白组,发热持续时间短,26例中有19例于应用丙种球蛋白第2天体温下降,5例于第3天,2例于第4天体温平稳。而对照组则发热持续3一10天不等,平均6.4天。治疗组自昏迷转为清醒时间为0.5一5天,平均3.4天,而非治疗组则为3一22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舟,章翔,宋少军,顾建文,陈名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2 江涛,戴黎萌,载钦舜;白细胞、巨噬细胞与缺血再灌流后继发脑损伤[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8年02期

3 赵伯诚,石海明,郑惠民,顾菊红;癫痫发作与假性发作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3期

4 陈小江,郑华,邢永前,王义刚,梁学标,黄迪南;脑出血急性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11期

5 朱凤莲,钱惠茵,郭学鹏;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陈耀凯,吴修斌,闾军,李辉;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的变化[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3期

7 王兴河,秦梅,樊绍曾,曾纪骅;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BB、NSE、MBP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11期

8 吴凤岐,何晓琥,韩彤昕,殷文渊;静脉注射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01期

9 蒋景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原则[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年06期

10 晏勇,王学峰,陈阳美,李国秧,沈鼎烈;癫痫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测定[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765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65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