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人α-半乳糖苷酶A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生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8 21:28
【摘要】:法布莱氏病(Fabry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鞘糖脂类代谢疾病,由定位于Xq22的α-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 A,GLA或α-Gal A)基因突变造成[1]。α-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 A,GLA)的缺失可导致其底物球形三脂酰基鞘鞍醇(Gb3)和糖苷神经鞘脂类在全身细胞、组织和器官中累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并进一步导致心、肾功能衰竭和神经系统紊乱而死亡[2]。法布莱氏病的发病率为1/4000~1/11700[3],大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作,若不及时治疗,一般在40岁左右就会死亡。 酶替代疗法是目前治疗法布莱氏病最有效的方法[4]。而获得足量、高活性的GLA是进行酶替代疗法的关键。由于GLA是一种糖蛋白,糖基化对其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糖基化修饰功能与人类相同,是表达GLA系统的首选体系,但存在表达量低的缺陷。这成为本实验的一个制约因素。据文献报道[5],mRNA5’非翻译区和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能有效的提高其翻译效率。据此,我们拟通过改变GLA mR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来提高蛋白的表达效率。首先,构建含野生型和突变型GL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筛选获得高表达GLA的单克隆细胞。其次,优化GLA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大规模培养高表达GLA的宿主细胞。再次,建立GLA分离、纯化的方法,获得高纯度的GLA。最后,对重组GLA的理化性质及生化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有: 1.重组质粒的构建 通过RT-PCR方法从SMMC-7721细胞中克隆cDNA。设计引物,扩增野生型GLA基因及突变型GLA基因(起始密码子后的第一个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鸟嘌呤)。将扩增的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 A质粒(在C末端含有6×His标签,这方便后续的纯化;含有新霉素(neomycin)基因,易于对阳性克隆的筛选)上。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别证实我们获得了含野生型和突变型GLA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将其命名为pcDNA3.1/myc-His A-GLA和pcDNA3.1/myc-His A-mutation-GLA。 2.阳性克隆的筛选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将构建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CHO细胞和HEK293细胞,经用G418筛选获得4种抗性克隆。检测各种克隆表达的GLA活性,从每种克隆中各选择一株GLA活性最高单克隆细胞,将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GLA基因的CHO细胞分别命名为CHO(GLA)和CHO(m-GLA),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GLA基因的HEK293细胞分别命名为HEK293(GLA)和HEK293(m-GLA)。将这4株单克隆细胞以相同的条件培养,并加丁酸钠诱导72h,检测培养上清分泌的蛋白活性,发现CHO(GLA)、CHO(m-GLA)、HEK293(GLA)和HEK293(m-GLA)培养上清的GLA蛋白活性分别为:8.3×10~6、14.2×10~6、0.5×10~6和1.4×10~6U/L。可见,对于同种宿主细胞,转染含突变型GLA基因质粒的细胞比转染含野生型GLA基因质粒的细胞培养上清的GLA活性明显要高;而且转染同种质粒后,对CHO细胞来说,表达蛋白的活性也明显高于HEK293细胞。随后我们对CHO(GLA)和CHO(m-GLA)细胞密度、诱导剂量及诱导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在6孔板中每孔培养50万个细胞效果最好,细胞密度过高,空间不足;密度过低,蛋白表达量不高。对于丁酸钠剂量,诱导剂量较低时,表达量则很低,剂量升高时蛋白表达量也随之升高,当浓度高于10mmol/L时,蛋白表达量没有明显升高。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量会升高,在60h左右达到最高值,若时间过长,一方面,细胞会死亡;另一方面,表达的蛋白易于失活。所以我们选择60h作为最佳诱导时间。 3.表达产物的鉴定 扩大培养CHO(GLA)和CHO(m-GLA)细胞,10mmol/L丁酸钠诱导60h后,收集培养上清,并用HisTrap~(TM) FF柱纯化。纯化后的样品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50kd附近有清晰的条带,与GLA相符,提示纯化产物可能是重组的GLA蛋白。经灰度扫描,纯度分别为95.2%(野生型GLA)和95.8%(突变型GLA),说明产物纯度较高。由于构建的载体在C末端含有6×His标签,我们接着对纯化的样品分别用抗GLA和抗6×His的抗体进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两种抗体均可在50kd附近检测到明显的信号,进一步表明纯化产物为重组GLA蛋白。对纯化前后蛋白比活性的比较发现,在纯化前突变型和野生型GLA比活性分别为0.0029×10~6和0.0316×10~6U/mg;纯化之后的野生型GLA的比活性(0.69×10~6U/mg)与商品化的GLA(0.77×10~6U/mg)相当,而突变型GLA的比活性(1.78×10~6U/mg)则是商品化的GLA的2.3倍,提示突变型GLA的蛋白活性是野生型的2-3倍。由于纯化前突变型GLA的比活性大约是野生型GLA的10倍,提示基因突变除了能够显著增加GLA蛋白活性外,还能提高mRNA的翻译效率。 4.GLA生化性质的研究 对纯化后的样品,我们测定其相对分子量、最适反应pH、最适反应温度及酶反应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等生化性质。通过质谱分析,野生型和突变型GLA分子量分别是54.9×10~3和54.8×10~3,略大于推算的分子量,这可能是由GLA糖基化引起的。其最适反应pH在4.6附近,与标准品相似。两者最适反应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在37℃时达到最大,这点也与标准品相似,但标准品在较低温度时酶的活性比我们表达的两种GLA活性略高。通过对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的研究,我们发现野生型GLA的Km为2.39μmol/L, Vmax为0.0034μmol/min;突变型GLA的Km为1.27μmol/L, Vmax为0.0036μmol/min;标准品Km为3.45μmol/L, Vmax为0.0045μmol/min。提示突变型GLA对底物的亲和力最高,标准品对底物的亲和力最低,但标准品比其他两者的Vmax要略高,这也解释了突变型GLA比野生型GLA的比活高的原因。 以上结果表明,我们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含突变型GLA基因的重组质粒,并且转染CHO细胞和HEK293细胞,获得表达高活性GLA的单克隆细胞,其中转染突变型GLA基因的CHO细胞[CHO(m-GLA)]的GLA表达水平最高。我们优化了单克隆细胞诱导表达条件并进行大规模培养,发现CHO(m-GLA)细胞培养上清的GLA比活性是CHO(GLA)细胞的10倍。收集并纯化培养上清,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鉴定,证实通过一步亲和层析即可获得较高纯度的GLA蛋白。对纯化产品的活性及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突变型GLA蛋白的主要生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但对底物的亲和力及活性明显提高,推断突变不仅可以增加GLA mRNA的翻译水平,而且可引起蛋白空间结构的改变,从而提高GLA的活性。总之,我们获得了高表达突变型GLA的CHO细胞株,并且重组GLA高纯度、高活性,为下一步生产重组GLA并最终用于法布莱氏病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25.9
【图文】:

基因扩增,突变型,野生型,PCR扩增产物


进行 PCR 扩增,通过 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到了预期大小为 1300kb左右的产物(图 1-1)。图1-1 人GLAcDNA的PCR扩增产物A.野生型GLA基因扩增;B.突变型GLA基因扩增;M. DNA标志物 DL2000;1~2. PCR扩增目的片段1.3.2 人 GLA 重组质粒的构建用 EcoRⅠ、XholⅠ分别对两种 PCR 产物及 pcDNA3.1/myc-His A 质粒进行50003000200010007505002501005000300020001000750500250100A bp M 1 2 Bbp M 1 2

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突变型,连接酶


第一部分 重组质粒的构建收目的基因片段和表达载体基因,并用 T4 连接酶将其连接, 1-2)。将重组质粒转化 DH5α 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菌落,摇经 EcoRⅠ、XholⅠ双酶切,在重组质粒上均可获得 1300kb 左测序结果表明两个重组质粒分别含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的 GLA-4),分别命名为 pcDNA3.1/myc-His A-GLA 和 pcDNA3.1-GLA。

标志物,酶切鉴定,重组质粒,产物


图 1-4(A) 野生型 GLA 基因测序图谱bpM 1 2 3图1-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M. DNA 标志物 DL2000;1.pcDNA3.1/myc-His A-GLA质粒酶切产物;2.pcDNA3.1/myc-His A-mutation-GLA质粒酶切产物;3.空载体酶切产物.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景莲,余路阳,朱丽华,郭礼和;人α-半乳糖苷酶的表达抑制NIH 3T3细胞主要异种抗原表位Galα(1,3)Gal的生成(英文)[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3年10期

2 康文力,王海燕;月见草油药用价值及临床研究与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鲍国强,高红伟,宫锋,高新,李素波,王颖丽,章扬培;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的生化性质研究[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年02期

4 沈仁权,陈中孚,顾其敏,冷鳞,金国琴,任丽芬,陈伟平,郭立本;产α-半乳糖苷酶嗜热芽孢杆菌的选育[J];遗传学报;1979年01期

5 朱静,严自正,张树政;分枝犁头霉α-半乳糖苷酶的氨基酸组成及化学修饰[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1年02期

6 曹琼,兰炯采;α-半乳糖苷酶酶解制备通用红细胞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4年04期

7 高新;α-半乳糖苷酶及其在输血等方面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0年03期

8 高新,杨军,李素波,刘泽澎,章扬培;用于B→O血型改造的不同α-半乳糖苷酶的比较[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9 刘泽澎,张成林,卢雁平,杨明海,张金国,高新,杨军,贾延军,高红伟,任会明,李素波,章扬培;α-半乳糖苷酶酶解B型长臂猿细胞回输A型长臂猿的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10 崔文;;α-半乳糖苷酶的医学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岩;张为民;邱正庆;施惠平;魏珉;黄尚志;;41个Fabry病家系的GLA基因突变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刘彩琴;阮晖;傅明亮;陈启和;何国庆;;提高α-半乳糖苷酶稳定性的研究[A];饲用酶制剂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彩琴;何国庆;陈启和;王伟;杨潞芳;阮晖;李青青;;一株产α-半乳糖苷酶菌的分离与选育[A];饲用酶制剂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彩琴;阮晖;傅明亮;周兵;陈启和;何国庆;;α-半乳糖苷酶的液体发酵条件和酶学性质研究[A];饲用酶制剂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彩琴;何国庆;;臭曲霉_(ZU-G1) _(α-)半乳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A];饲用酶制剂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魏晓霞;李鹏;许建华;李晔;;灵芝三萜组分GLA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常毅娜;鞠现霞;崔琴;王坤林;周红文;;α-半乳糖苷酶A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范树泉;赵晗;卢丽丽;肖敏;;定向进化技术提高α-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效率[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成廷水;呙于明;冯定远;;α-半乳糖苷酶在饲料中的研究与应用[A];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C];2005年

10 乔伟;周利芬;戴求仲;周辉;;α-半乳糖苷酶在禽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GLAY北京演唱会,为何免费[N];北京日报;2002年

2 高谷;江苏省实施“锅容管特”专项治理[N];经理日报;2002年

3 何国庆 张灏;新酶种的开发和酶性能的改善(上)[N];中国食品报;2009年

4 伍石;突尼斯一瞥[N];中国旅游报;2000年

5 刘工;“伟哥”不能独家经营[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6 Acwell;西安市场一周行情[N];计算机世界;2000年

7 本报记者 大卫;Guilford公司申请批准恶性神经胶质瘤新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驻挪威使馆经商处;挪威市场新产品得宠[N];国际商报;2001年

9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潘晓霞 陈楠;“重男轻女”的法布雷氏病[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林;α-半乳糖苷酶固态发酵中试技术参数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梁;基质利用和酒精发酵性能改善的重组酿酒酵母[D];江南大学;2005年

3 沈汪洋;发芽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制备、性质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徐莉娟;诊治法布莱氏病的单抗及重组蛋白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5 曹雅男;微生物来源36家族α-半乳糖苷酶的基因克隆与性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6 徐冉;黄瓜(Cucumis sativus L.)遗传转化、植株再生及驯化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王萍;肥厚型心肌病基因与表型关系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郭钦;食品级酿酒酵母高效分泌/展示表达系统构建[D];浙江大学;2009年

9 倪秀珍;人参叶多糖的系统分级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衡;不同亚型流感病毒NS1与PSD-95相互作用及对神经元NO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让文亮;人α-半乳糖苷酶A突变体的构建、表达及生化性质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2 王奎山;黄瓜(Cucumis sativus L.)α-半乳糖苷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D];扬州大学;2010年

3 魏晓霞;灵芝三萜组分GLA的抗肿瘤及对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贲培培;α-半乳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韩玉玺;深黄被孢霉发酵生产γ-亚麻酸工艺及特性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6 周晶辉;一株产α-半乳粮苷酶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基因克隆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友文;一株嗜酸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两种苷酶的酶学性质[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慧;来源于嗜酸真菌Bispora sp. MEY-1的α-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丁颖;基质GLA蛋白与绝经女性冠状动脉钙化及骨质疏松关系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刘泽澎;B→O血型改造动物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773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73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