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T细胞亚群、sICAM-1、VEGF在小儿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19:49
【摘要】: 目的: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病人具有发热、眼结膜充血、唇红、杨梅舌、指(趾)端脱皮等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甚至死亡。及时诊断和治疗能明显减少KD时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和程度。KD的发病机制虽然仍未明确,但近年来对KD动脉异常的病因和病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KD的主要病理变化特征为急性血管炎和免疫系统的活化。本研究通过检测T细胞亚群、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KD急性期中的变化,从而探讨细胞免疫功能、sICAM-1和VEGF在KD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急性期KD患儿48例,正常对照45例。所有病例均在未使用IVIG(丙种球蛋白)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前采血。采用冻干抗体红细胞花环法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sICAM-1和VEGF水平。所得数据应用SPSS10.0系统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t检验,各组数据均以±S表示,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病例组与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资料显示,病例组CD_4~+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_8~+百分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sICAM-1检测资料显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sICAM-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 3. KD急性期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小儿川崎病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紊乱,主要为广泛的免疫活化和T细胞亚群紊乱,因此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能单纯应用免疫抑制剂,而使用免疫调节剂效果更佳。 2.本研究通过检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sICAM-1和VEGF,结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推测这两种因子可能在川崎病急性期血管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川崎病》出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2 黎素清;;25例不典型性川崎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3期

3 刘海萍;;川崎病患儿远期认知和行为异常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8年S1期

4 荣军;王秀明;刘炳芳;;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5 廖震;;小儿川崎病5例误诊总结[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7期

6 李国华;汪晓霞;;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7 卓美瑛;;川崎病与小儿冠状动脉瘤[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3期

8 黄荣彬;刘乐明;;败血症合并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9 王朴飞;吕梁;李治;;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双源CT表现1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4期

10 冯周清;王丽;;40例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谨萍;李军;李垣君;李海翩;;川崎病19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白新风;田杰;张静;;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回顾与随访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毓佳;龚方戚;;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敏;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蒋利萍;杨锡强;;耐IVIG川崎病与IVIG敏感川崎病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朱南方;陈兆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孙玉婵;;132例川崎病诊治体会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强;褚茂平;;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川崎病关系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方斌豪;梅国花;周建勋;;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焦富勇;杨丽芬;李月华;乔荆;郭向阳;;陕西省首次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刚;曾华松;;川崎病E-选择素水平及+A561C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王小衡;川崎病有先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燕贻;川崎病是怎么回事[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通讯员 张群 实习生 柏玲 记者 倪秀萍;省人医半月接到两例“川崎病”[N];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峰;治川崎病有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川崎病治疗关键在第一周[N];健康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公捷;六大症状 预示感染川崎病[N];保健时报;2004年

8 徐怀逵;当心小儿患川崎病[N];健康报;2004年

9 张献怀;不要把川崎病当感冒[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侯晓菊;川崎病:孩子心脏第一杀手[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景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与57例KD患者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长青兴;参芪固本方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周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T淋巴细胞克隆演变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奚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覃丽君;LCWE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少敏;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利宁;ⅠSGVHD发生的免疫机制研究ⅡCD137和CD137L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9 崔刘福;肝ve口服液治疗肝癌的免疫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10 周瑞祥;松果体及褪黑素在大鼠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红;T细胞亚群、sICAM-1、VEGF在小儿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作用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孙文利;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TNF-β变化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3 杨亚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4 张蕊;2型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5 古金碧;斯奇康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细胞亚群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6 孟丽娟;体外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免疫抑制特性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赛;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林卓殷;中药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与免疫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张溪;玉屏风散对CVA缓解期患者IgE及CD4+、CD8+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酆孟洁;信号转导蛋白PI3K和STAT6在哮喘T细胞增殖中的意义[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6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76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