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22:01
【摘要】: 目的: 分析2002—2008年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衡阳市先天性肢体畸形发生危险因素,为降低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收集衡阳市各监测医院2002年至2008年出生或引产的孕28周至产后七天的围产儿资料,分析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特征别发生率、顺位等。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先天性肢体畸形的危险因素。对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对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度(OR)。 结果: 2002—2008年共监测围产儿177465例,发现出生缺陷儿1337例。7年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5.38(1/万),且有增高的趋势。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构成比呈现升高的趋势;出生缺陷儿中男性发生率为78.56(1/万),女性发生率为66.77(1/万),男性高于女性;20岁的和35岁的孕妇发生出生缺陷的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最多见的出生缺陷是唇裂并腭裂,其次是多指(趾);按系统分类,发生率一直排在首位的是先天性肢体畸形。肢体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孕期患病OR=15.63,95%C(I2.99-81.7),家族遗传史OR=19.79,95%C(I4.3-91),孕妇接触职业危险因素OR=4,95%CI(1.44-11.0),孕期服药OR=6.73,95%CI(1.29-34.9),异常生育史OR=10.18,95%CI(1.51-68.5),孕期不良精神情绪OR=10.27,95%CI(2.21-47.52)。孕期经常吃鱼虾肉蛋等是肢体畸形的保护因子,其OR值是0.1,95%CI 0.01-0.87。 结论: (1)2002到2008年间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 (2)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20岁的和35岁的孕妇发生出生缺陷的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3)先天性肢体畸形的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病史、孕期患病、异常生育史、孕妇接触职业危险因素、孕期服药、孕期不良精神情绪;孕期吃鱼虾肉蛋等食品是先天性肢体畸形的保护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74
【图文】:
出生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构成变化趋势
图 3 2002-2008 年衡阳市城乡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陷的性别分布008年衡阳市医院监测围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为1.22:1;出生缺性别比达到1.43:1。男性与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差异,84%,出生缺陷率78.56/万;而女性患儿570例,占41.16%,
表6 2002-2008年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性别差异男 女围生儿数 缺陷儿数发生率(1/万)围生儿数 缺陷儿数发生 8179 60 73.36613947 76.56 9653 60 62.16739544 59.55 11247 56 49.79876834 38.78 11761 72 61.22938346 49.02 12763 73 57.201065846 43.16 19045 178 93.4616391132 80.53 24989 268 107.2521008184 87.5997637 767 78.5679828533 66.77
本文编号:2781137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74
【图文】:
出生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构成变化趋势
图 3 2002-2008 年衡阳市城乡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陷的性别分布008年衡阳市医院监测围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为1.22:1;出生缺性别比达到1.43:1。男性与女性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差异,84%,出生缺陷率78.56/万;而女性患儿570例,占41.16%,
表6 2002-2008年衡阳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性别差异男 女围生儿数 缺陷儿数发生率(1/万)围生儿数 缺陷儿数发生 8179 60 73.36613947 76.56 9653 60 62.16739544 59.55 11247 56 49.79876834 38.78 11761 72 61.22938346 49.02 12763 73 57.201065846 43.16 19045 178 93.4616391132 80.53 24989 268 107.2521008184 87.5997637 767 78.5679828533 66.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芝兰,马力,吴真,李娟,蒋虎;职业妇女生殖结局及子代出生缺陷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5年04期
2 聂玲;浅述药物致畸[J];河北医学;2002年10期
3 吴平谷,韩关根,王惠华,赵莹;饮用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6期
4 赵卫东,姬兰云;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陈曦,陈鲁闽,潘碧如,池小希,欧阳莹;福建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5年监测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6 游昭华,赵秀艳,郑巧玲,翁云钦,陈鲁闽;福建省1996-2002年出生缺陷监测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7 毋秀容,吕郑侠,张爱梅,赵善龙,王全平,王芳,原正英,陈德荣;豫北地区孕妇传染病与优生关系的研究[J];疾病监测;1995年05期
8 宋新明;;中国出生缺陷预防策略的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年10期
9 王磊光;邱毅;王苏梅;;山东省优生示范工程方案制订及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年03期
10 张学科,张凤兰,马汉均,郁仲慈;海门市1989──1992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本文编号:2781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811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