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理与小儿肾病蛋白尿的相关性及证治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瑞萍;;重用黑附子治疗激素撤减期小儿肾病4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4期
2 黄元金;;夏天湿热古今有良方[J];健康生活;2011年08期
3 杨建华;楼建国;;附子在湿温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4 张志明;;“分消走泄”法初步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向秀华;徐文波;冯磊;;应用ROC曲线评价胱抑素C对小儿肾病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彤;;小儿肾病探究与临床证治[A];全国基层中医临床应用学术会论文集[C];1996年
2 林志斌;;薛雪治湿热病用药探寻[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游秀泉;;论湿热病舌诊[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彦晖;;外感湿热病和内伤湿热病的辨治[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付苏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营养治疗及食疗方法[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史伟;;运用湿热病三焦辨证方法探讨广西地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辨证思路与治疗[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7 史伟;向彩春;;运用湿热病三焦辨证方法探讨广西地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辨证思路与治疗(摘要)[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卞锡五;;浅谈对湿热眼病的认识[A];全国首届中青年中医眼科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96年
9 马荫笃;;小儿肾病临床治疗三法[A];刘弼臣教授从医六十五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全国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丁樱;任献青;马丙祥;翟文生;;文献整理工作的意见[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声;何谓“湿热病”[N];民族医药报;2002年
2 陈国华;湿热病与湿热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张文馨;小儿肾病的激素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4 张梅珍;小儿肾病分类诊治不再难[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李建 樊惠兰 吕敏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病[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傅缨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肾病应从脾论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志兴;天热要除体内湿热[N];医药养生保健报;2010年
8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谷峰;肾病患儿应早诊早治[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王小衡;治疗小儿肾病有事实 有传闻 你信谁[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郭立中;周仲瑛教授“湿热论”钩玄[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朋;内伤湿热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刘穗宁;香港生态环境与港人外感湿证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唐芸;HLA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程方平;温病湿热证模型制作及清热化湿方对内毒素转导信号的动态干预[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5 钟云良;湿热因素对PNS临床病情的影响及肾综湿热证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陈晴清;脾胃湿热证与辅助性T细胞1/2平衡及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仲伟梁;新加坡地区湿热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苗裕;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郭尹玲;从“湿热变证”论治急性肝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及机制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鲁明源;《内经》体质思想及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燕;薛生白《湿热病篇》论治湿热病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席娜;中医湿热病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王凤姣;头风发作与自由基相关性和中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阮静;从自由基水平、免疫功能探讨岭南上呼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的形成机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周志兴;透邪法在温病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张俊英;湿病湿热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制作的初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7 罗素华;吴鞠通湿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郑钟英;台湾百草茶及其防治温热病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李慧勇;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湿热证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10 周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免疫指标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83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8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