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卡介苗多糖核酸、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干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4:00
【摘要】: 背景与目的:哮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对儿童影响尤其明显。临床观察到目前以抗炎为中心的防治方案虽能控制症状和改善肺功能,但总体上并未降低哮喘患病率,停药后症状还会复发,其原因可能在于对引起哮喘的病因(各种变应原)未能阻断或消除,刺激气道炎症持续存在,使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利用各种免疫调节手段对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实施干预,作为哮喘的综合治疗措施已逐渐引起重视。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哮喘患儿,分别经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针对尘螨抗原(Derp)的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以及BCG-PSN+SIT反复刺激后,机体T辅助细胞亚群(Th)、分泌细胞因子类型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观察非特异免疫刺激(BCG)与特异性刺激(Derp)对机体Th1/Th2功能影响的异同,了解BCG与Derp是否具有协同刺激作用。观察两者对IL-12、IL-13生成的影响,探讨IL-12、IL-13在SIT中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SIT的免疫学机制、BCG抗哮喘的有效成分,而且还可对研制高纯度、高效价混合变应原用于SIT治疗,为制备“哮喘疫苗”打下免疫学基础。 方法:以48例支气管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期(PPD皮试阴性、Derp皮试阳性)的门诊病人(哮喘组)和15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哮喘组分为BCG-PSN治疗组(A组)、SIT治疗组 WP=9 (B组)、BCG-PSN+SIT治疗组(C 组)及哮喘对照组(D组),每组各1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1)结核菌素反应 (PPD皮试)。 (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48小时后上清液中IL-4、1FN-γ、1L-12、1L-13的含量。(3)用ELISA法检测血浆总IgE。(4)包被抗原测尘螨特异性IgE。(5)肺功能检测及疗效评价。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患儿存在Th1/Th2平衡紊乱,表现为PBMC产生IL-4、IL-13水平增高,IFN-γ、IL-12水平下降,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血浆总IgE水平及尘螨特异性IgE水平增高。 2. BCG-PSN、SIT及二者联合免疫治疗均可使哮喘患儿PBMC培养上清中IL-4、IL-13水平下降、IFN-γ、IL-12水平上升、血浆总IgE及尘螨特异性IgE下降,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从而使 Th1/Th2趋于平衡。 3. BCG-PNA、SIT及二者联合免疫治疗哮喘之间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4.免疫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PPD皮试转阳性率57.77%,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91.11 %。 结论 :1. BCG-PSN、SIT及二者联合免疫治疗均可促进Th1功能下调Th2功能,从而使 Th1/Th2趋于平衡,此可能为两者治疗哮喘的免疫学机制。 2. 两者单独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哮喘均可使其肺功能明显改善,结合尘螨特异性IgE下降及Th1、Th2类细胞因子改变可作为哮喘用药及疗效评价的客观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少华;韩虹;;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心的管理规范实践[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年15期

2 朱丽莉;;孕妇哮喘别怕用药[J];健康博览;2010年03期

3 孙强中;任丽娟;赵攀;;结核病的免疫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10期

4 李心翔;;肿瘤的免疫治疗不能小觑[J];健康天地;2011年07期

5 王祺;;穴位注射喘可治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年05期

6 田迎春;;百令胶囊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2011年05期

7 谭建军;黄泗霖;郭文明;;哮喘、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1例并文献复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1期

8 罗志勇;;甲基强的松龙两种不同用法在成人哮喘重度持续发作中的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7期

9 刘秋菊;魏巍;孔淑艳;;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7期

10 于黎;;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J];光明中医;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孟生;段春兰;;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哮喘的预防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景霞;张建军;欧丽娜;庄伟;邓晓迎;刘洋;;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的药理研究进展[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国磊;陆学超;;哮喘中医“证”的相关性及证治规律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22分会场——“中医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哮喘治疗中不合理应用气雾剂的病例分析[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山;万莉雅;王峥;史桂丽;徐永胜;阮小玲;杜怀明;;天津城区12531名0-14岁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章红娟;;落实哮喘长期控制方案的护理管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长山;扬静;朱珠;韩忠;;哮喘儿童特异性IgE的体外检测及意义[A];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第二次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应如珍;;口服螨苗与针剂螨苗免疫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Lars Jacobsen;;预防鼻结膜炎患儿发展为哮喘和新过敏症的干预治疗[A];中华医学会2009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程志英;汪新;王国洪;程毅华;任润;;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Th_1/Th_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调控[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甲山;花粉免疫治疗对哮喘非常有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2 李晓鸾;当心“乘花而入”的哮喘[N];家庭医生报;2007年

3 叶文;治猪哮喘新法[N];河南科技报;2002年

4 黄石市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邹文凯;诱发哮喘的因素及预防[N];黄石日报;2005年

5 李学燕 郭培元;“三伏贴”疗哮喘[N];健康报;2005年

6 高级营养师 唐兴芬;哮喘的营养调理[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梁苹;孩子哮喘很可能是因为你吸烟[N];中国妇女报;2008年

8 江西省胸科医院呼吸科 刘乾中 (副主任医师);老年人冬季尤须防哮喘[N];家庭医生报;2008年

9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 尹佳;冬季也有哮喘高峰[N];健康时报;2008年

10 ;哪些药物是哮喘“催化剂”[N];医药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明;特异性免疫治疗对过敏性哮喘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2 朱新梅;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大鼠颅内胶质瘤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丹辉;热休克蛋白70-多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在骨肉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兢;异种MMP-2 DNA疫苗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王志勇;树突状细胞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状态及其肿瘤疫苗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周佩;肝癌微波消融联合细胞免疫治疗的实验及临床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7 郭大伟;树突状细胞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8 杨淑莉;热休克蛋白gp96-抗原肽刺激树突状细胞抗卵巢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尹小川;超抗原联合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肺癌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10 杨春;GLS/IL-12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对小鼠结核病的治疗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秀;卡介苗多糖核酸、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干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2 赵红;射干麻黄汤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孙元;名老中医田从豁治疗哮喘临床经验总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崔佳丽;孟鲁斯特对哮喘大鼠IL-25、IL-12及NF-κB、MMP-9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燕;白细胞介素(IL)-18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6 郭莹莹;CpG ODN在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喜洋;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反应作用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郝俊青;HDM通过肺泡巨噬细胞TLR4诱导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余丽春;哮喘患儿血清VEGF和TGF-β_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庞玲玲;芹菜素对哮喘实验小鼠EOS炎症和TGF-β1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85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85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