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糖原累积症-Ⅲ型的临床和糖原脱枝酶基因突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0 20:21
【摘要】:糖原累积症-Ⅲ型的临床和糖原脱枝酶基因突变分析 背景目的: 糖原累积症是以糖原代谢障碍为特点的一组呈高度遗传异质性的遗传代谢病;病因是催化糖原合成和分解的某些酶先天性缺陷。临床上根据不同糖原累积症发现的时间顺序和酶蛋白缺陷的不同,用罗马数字把它分为10个亚型,即糖原累积症-Ⅰ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type Ⅰ,GSD-Ⅰ型)、Ⅲ型、Ⅳ型、Ⅵ型、Ⅸ型、O型、Fanconi-Bickel综合征、GSD-Ⅱ型、Ⅴ型和Ⅶ型。 GSD-Ⅲ型(MIM 232400)是由于糖原脱枝酶(amyloglucosidase,AGL)活性缺乏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AGL活性缺乏使糖原在糖链分枝处分解葡萄糖时出现障碍,导致大量形态结构异常的短侧链糖原在肝脏伴或不伴在肌肉蓄积;出现肝肿大、低血糖和酸中毒等临床症状和病理生化改变;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在儿童期最常见的是GSD-Ⅰ型和GSD-Ⅲ型,二者临床表型相似,但治疗和预后却不同;GSD-Ⅲ型胎儿的羊水绒毛细胞中AGL活性相对较低,用酶学测定存在技术上困难。如何从临床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进行研究是临床诊断、治疗和产前诊断等面临的问题。 AGL定位于1p21,DNA全长85kb,包含35个外显子,AGL单体蛋白包含153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0kDa。目前在非洲、亚洲及欧美等国家已经有GSD-Ⅲ型的报道,一般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DNA序列分析,限制性酶学分析和家系分析等方法对AGL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多达51种不同的突变,但至今仍未发现突变热点。鉴于中国对糖原累积症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尚未见到GSD-Ⅲ型的相关研究。本论文拟对近二十年来在北京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Discovery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in Forest Trees[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5年03期

2 ;Reduced-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09年01期

3 宁光;叶蕾;;基因突变与遗传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年06期

4 Frederick C.C. Leung;;Comparative Genomic Study Reveals a Transition from TA Richness in Invertebrates to GC Richness in Vertebrates at CpG Flank-ing Sites:An Indication for Context-Dependent Mutagenicity of Methylated CpG Sites[J];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08年Z1期

5 黄青阳;彭姝彬;杜纪坤;程孟荣;姬森林;;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6年06期

6 祝捷;邢燕;郑茂;王东;邢学农;叶山东;;成年期Ⅰa型糖原累积症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家系研究[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年01期

7 王薇;魏珉;宋红梅;邱正庆;张乐嘉;李卓;唐晓艳;;3例Fanconi-Bickel综合征SLC2A2基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年04期

8 朱文科;陆普选;朱惠敏;叶如馨;;肝糖原累积症——附2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06年03期

9 王金泉,刘志红,王文荣,黎磊石;Ⅰ型糖原贮积症肾损害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7期

10 郭秀枝,范洪涛,周涛,谭广销,陈鹏;P_(15)基因甲基化和血液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超霞;糖原累积症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先天性皮肤松弛症的致病基因突变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2 赵静;绵羊Hoxc8和Hoxd11基因甲基化和突变位点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毛新国;小麦族A、S、D二倍体种全长cDNA文库构建及序列初步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4 马业罡;非小细胞肺癌中APAF-1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及5-脱氧杂氮胞苷对人肺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钟昌高;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阎天生;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与肺癌预后的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王涛;中国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8 李华川;人食管癌组织中多种抑癌基因的变化和亚硝胺对其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9 刘和俊;肥厚型心肌病样表现的Fabry病家系临床及其基因发病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10 宫杰;多发性脑膜瘤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

本文编号:2798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98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