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1:06
本文关键词:新生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新生儿接受致痛性操作发生率高,会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而如今对于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及处理方面尚不完善,且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区是疼痛信息向中枢传递的第一个中继站,因此SG神经元在慢性疼痛的传递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对该神经元的形态学及电生理学认识仍无定论。为此,利用全细胞膜片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新生大鼠SG神经元的大体形态,并研究其电生理学特性,以期为新生儿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方法:选取7-10天新生SD大鼠,雌雄各半,予低温麻醉及心脏灌流后,以腰骶膨大为中心分离出腰1-骶3段脊髓,依次剥离硬脊膜、软脊膜及所附着的神经根。用振动切片机切取300微米(μm)厚的脊髓纵切片,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将电极内液中含有neurobiotin 488的电极缓慢靠近SG神经元,破膜后形成全细胞封接,此时给予神经元一系列刺激,分别记录其被动膜特性(包括静息膜电位、膜电容、膜电阻)和主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包括放电模式、阈值、幅度、半宽度);同时neurobiotin 488缓慢渗入神经元,保持钳制状态至少10分钟(min),随后将脊髓组织固定、脱水,并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大体形态。新生大鼠SG神经元(n=129)根据其大体形态,可分别纳入以下五个组别:岛神经元(islet neurons)、中央神经元(central neurons)、放射状神经元(radial neurons)、垂直神经元(vertical neurons)和不能分类神经元(unclassified neurons);另外,根据其放电模式,可分别纳入以下七个组别:强直放电(tonic-firing)、延迟放电(delayed-firing)、初始放电(initial-burst)、单个放电(single-spiking)、阶段放电(phasic-bursting)、首次间隔放电(gap-firing)、无放电(reluctant-firing)。结果:1.新生大鼠SG神经元大体形态可分为islet neurons、central neurons、radial neurons、vertical neurons和unclassified neurons;2.新生大鼠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胞体直径和突触头尾背腹侧长度各异;3.新生大鼠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各异,包括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膜电阻(Rm);4.新生大鼠不同形态S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阈值(threshold)、幅度(height)、半宽度(half-width)各异;5.新生大鼠SG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可分为tonic-firing、delayed-firing、initial-burst、single-spiking、phasic-bursting、gap-firing和reluctant-firing;6.新生大鼠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主被动膜特性各异;7.新生大鼠不同形态SG神经元中各放电模式所占比例不同;8.新生大鼠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中各大体形态所占比例不同。结论:新生大鼠SG神经元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主被动膜特性各有其特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SG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且同一形态SG神经元具有相似的电生理学特性。SG神经元的研究有可能为新生儿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形态学 电生理学 膜特性 膜片钳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中英文缩略词表10-11
- 第1章 引言11-15
- 1.1 新生儿疼痛11
- 1.2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11-15
- 1.2.1 SG神经元的形态学特性12
- 1.2.2 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12-13
- 1.2.3 SG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关系13-15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15-25
- 2.1 实验材料15-17
- 2.1.1 实验动物15
- 2.1.2 实验仪器15-16
- 2.1.3 主要试剂16-17
- 2.2 实验溶液配制17-19
- 2.2.1 蔗糖解剖液17-18
- 2.2.2 人工脑脊液18
- 2.2.3 电极内液18-19
- 2.2.4 其他常用试剂及液体19
- 2.3 脊髓纵切片制备19-20
- 2.4 电极制备20
- 2.5 电生理记录20-24
- 2.5.1 记录前准备20
- 2.5.2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全细胞膜片钳记录20-22
- 2.5.3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被动膜特性记录22
- 2.5.4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动作电位记录22-23
- 2.5.5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形态学记录23-24
- 2.6 统计学分析24-25
- 第3章 结果25-41
- 3.1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的形态学特性25-30
- 3.2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30-33
- 3.2.1 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30
- 3.2.2 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主动膜特性30-33
- 3.3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的放电模式33-35
- 3.4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35-38
- 3.4.1 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35
- 3.4.2 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的主动膜特性35-38
- 3.5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关系38-41
- 3.5.1 不同形态SG神经元中各放电模式所占比例不同38-39
- 3.5.2 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中各大体形态所占比例不同39-41
- 第4章 讨论41-46
- 4.1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的形态学特性41-42
- 4.2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的放电模式42
- 4.3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不同形态SG神经元的主被动膜特性42-43
- 4.4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不同放电模式SG神经元的主被动膜特性43
- 4.5 新生大鼠脊髓背角SG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关系43-44
- 4.6 研究局限之处及尚待解决的问题44-45
- 4.7 小结45-46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6-47
- 5.1 结论46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
- 综述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与电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53-65
- 参考文献63-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少丽;;血管舒缓激肽是一种生理性痛递质吗?[J];生理科学进展;1988年04期
2 闫励,杨鲲,冯宇鹏,赵华,李云庆;Baclofen对大鼠脊髓薄片胶状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1年01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钦;熊友生;;(+)香芹酮和(-)香芹酮对成年大鼠胶状质神经元谷氨酸能自发性兴奋传递的作用[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杨柳;熊友生;;奥伐尼和胡椒碱对成熟鼠脊髓胶状质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研究[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娜娜;新生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新生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23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