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9-30 11:26
目的:1.尝试建立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尸骨模型,以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的旋转移位进行初步量化。2.随访评估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存在旋转移位的病例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儿童上肢标本建立存在不同旋转方式及程度的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拍摄标准的正侧位X线照片,建立影像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半定量地归类临床资料。回顾总结我院2006年8月~2008年9月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得资料完整者139例,其中男75例,女64例,平均年龄6.8岁(18月~13岁),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12月~38月)。通过类比模型与术后X线片表现,按旋转程度的不同将随访病例分为A组(无旋转移位)69例,B组(轻度旋转移位)34例,C组(中度旋转移位)22例,D组(重度旋转移位)14例,4组病例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和受累肢体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结果评价采用Flynn标准。 结果:建立一个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尸骨模型。根据模型表现,将旋转小于30°视为轻度,30°至45°视为中度,大于45°视为重度。根据该模型随访的139名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生Volkmann挛缩、骨化性肌炎及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按Flynn标准,A组优良率91.3%,B组优良率88.2%,C组优良率59.1%,D组优良率28.6%;A组肘内翻发生率1.4%,B组肘内翻发生率2.9%,C组肘内翻发生率13.6%,D组肘内翻发生率42.9%。在优良率和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上,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肘关节屈伸受限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建立的存在旋转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可比较容易地判断复位后是否存在旋转及其程度,以指导复位。根据模型比对,存在轻度旋转并不增加髁上骨折复位后肘内翻的几率,对肘关节功能没有影响;存在中重度旋转移位会适当增加肘内翻的几率,但对肘关节功能影响不明显。因此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时,要力求减少旋转,轻度的旋转移位是可以接受的。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26.8
【部分图文】:
钻好克氏针作为旋转测量标志
关节囊外截骨,制作骨折模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建立
本文编号:2830778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26.8
【部分图文】:
钻好克氏针作为旋转测量标志
关节囊外截骨,制作骨折模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尸骨模型建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生,王锦年,陆秉泰;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连鸿凯;肱骨髁上骨折五种治疗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及疗效评价[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年05期
3 谭景初;陈江;谢军;肖筱武;刘丛清;;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06期
4 张问广;胡月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临床与应用解剖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年03期
5 宁世荣;宁春磊;;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合并肘内翻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02期
6 朱振洪,王晓东,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7 刘贤炳;王胜利;;肱骨髁上部位应力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3年03期
8 徐英杰;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年01期
9 刘献祥,张文光,余希杰;小儿肱骨髁上部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年01期
10 杨建平,刘宝琨,张质彬,戴祥麒,马志坚,任秀智,李建江,李恩琪;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11期
本文编号:283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307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