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0:57
目的:评价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和蛋白尿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远期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2008年01月至2010年08月间在江苏省中医院及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和蛋白尿型)患儿4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中医治疗组24例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主要药物组成为雷公藤多甙片、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草药颗粒(生地、丹皮、赤芍、旱莲草、丹参、三七、小蓟、茜草等);西医治疗组24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主要药物组成为强的松片、肝素钠注射液及双嘧达莫片(潘生丁片)。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并随访观察3个月。 结果:中医治疗组疾病临床控制率37.5%,愈显率75%,有效率91.7%;西医治疗组疾病临床控制率12.5%,愈显率45.8%,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儿尿蛋白及尿红细胞计数的变化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中医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组,另外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和蛋白尿型)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在临床上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但对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2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 古文献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记载
1.2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的研究
1.3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治法的研究
2. 西医学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学对本病病因的探究
2.2 西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2.3 西医对于本病治法的探索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病例及处理
2. 治疗观察方法
2.1 治疗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合并用药的规定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尿蛋白疗效判定标准
3.2 尿红细胞疗效判定标准
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4. 观察、记录和总结的有关要求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治疗前资料比较
6.2 临床疗效评价
6.3 安全性评价
7.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 针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的探讨
2. 对本病治疗措施的探讨
2.1 中药治疗组药物的选择
2.2 西药治疗组药物的选择
3. 对疾病疗效的探讨
4. 诊疗方案设想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27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部分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 古文献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记载
1.2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的研究
1.3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4 现代中医学对本病治法的研究
2. 西医学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2.1 西医学对本病病因的探究
2.2 西医学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2.3 西医对于本病治法的探索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病例及处理
2. 治疗观察方法
2.1 治疗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合并用药的规定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尿蛋白疗效判定标准
3.2 尿红细胞疗效判定标准
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3.4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4. 观察、记录和总结的有关要求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治疗前资料比较
6.2 临床疗效评价
6.3 安全性评价
7.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 针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的探讨
2. 对本病治疗措施的探讨
2.1 中药治疗组药物的选择
2.2 西药治疗组药物的选择
3. 对疾病疗效的探讨
4. 诊疗方案设想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伟;;范绍荣从瘀论治小儿紫癜性肾炎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2 耿珊珊;赵志强;;从“毒”论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杨军,李成荣,李永柏,黄惠君,王国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4 吕学云;杨焕云;杨巧芝;梁s
本文编号:2833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336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