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神经管畸形胎鼠的骶尾部神经管细胞凋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20:05
   目的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一种最常见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世界平均发病率为1‰,我国发病率约为1.29‰。因此,对NTDs的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其积极预防起着十分必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已经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NTD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NTDs的发生大多是内在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致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引起NTDs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病理改变复杂,而且没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研究这些畸形的胚胎发生机制,可以为畸形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必要的前期基础,对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细胞凋亡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形成过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细胞间的调控系统以及神经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机制阻止细胞发生过度凋亡。这些机制的任一环节缺陷或受损都会引起细胞发生过度凋亡,进而导致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TUNEL凋亡染色的方法,研究神经管畸形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凋亡变化规律,探讨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机制。 方法 1.建立NTDs大鼠胚胎模型 1.1将孕10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TDs组,采用维甲酸(150mg/Kg体重)灌胃法制作NTDs动物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橄榄油。 1.2孕11d、12d、13d剖腹取出胚胎。 2. NTDs胎鼠与对照组胎鼠神经管凋亡情况差异分析 2.1将两组胎鼠分别做石蜡切片。 2.2用TUNEL试剂盒做石蜡切片染色,染色后两组切片对比分析。 结果 1.成功制作了神经管畸形大鼠胚胎模型。 2.维甲酸组胎鼠和对照组胎鼠神经管细胞凋亡情况差异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E13天出现凋亡高峰,神经管畸形组在E11天即出现凋亡高峰,以后逐渐降低,E11天凋亡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 维甲酸可成功制作神经管畸形的动物模型,胚胎11天神经管上皮细胞过度凋亡是导致神经管畸形的重要原因。
【学位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48
【部分图文】:

胎鼠,子宫,带状,大鼠


结果形模型胎鼠制作结果d、12d、13d剖检共获取胎鼠12只,维甲酸致畸组存活胎鼠6只(表1)。胎数配比明细lld(只)12d(只)一3d(只)、12、13天剖宫取出胎鼠,并于Nikon2000体式显微4)

局部放大图,神经管,背侧,局部放大图


并用TUNEL试剂盒染色(图5、6、7),初步证实:维甲酸致畸组各时期大鼠胚胎骸尾部神经管的神经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对照组。图5,大鼠胚胎Ell,右侧为神经管背侧局部放大图。A为正常对照组,可见神经管神经上皮凋亡细胞(棕色,如箭头所示)分布较分散,数量不多,大多集中于背侧神经管处;B为RA致畸组,可见神经管部位出现较多凋亡细胞,分布较均匀。二者比较:两图中神经管均未呈开放状态

局部放大图,神经管,背侧,局部放大图


大鼠胚胎E12,右侧为神经管背侧局部放大图。A为正常对照组,可见神经管闭合完好,且整体神经管部位出现凋亡细胞(棕色,如箭头所示),分布均匀;B为RA致畸组,可见神经管背侧出现裂开,且整体神经管出现较多凋亡细胞,分布较均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英俊,郝晶,高英茂;神经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1999年01期

2 吕锋,高英茂,管英俊;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发生的研究[J];解剖学报;1996年03期

3 马金龙,高英茂,刘凯,武玉玲,高彦慧;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中细胞凋亡的组织学观察[J];解剖学报;1998年03期

4 于丽,管英俊,李如江,李锋杰,滕海林;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bcl-2和bax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马永臻;武玉玲;;Cx43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神经上皮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12期

6 李勇,陈星,齐佩文,郝玲,张晨晖,汤健,李竹;同型半胱氨酸对鸡神经胚形成期胚胎的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初探[J];中国优生优育;1998年01期

7 李勇,陈星,赵新荣,胡白和,郝玲,李竹;同型半胱氨酸致细胞凋亡与畸胎发生的关系[J];卫生研究;1999年05期

8 李泽桂,魏喜全,蔡文琴,陈活彝;小鼠神经管发生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时空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32期

9 王凤翔;何守志;顾峥;宋欣;陈兵;;维甲酸对人RPE细胞胞间通讯功能和Cx43表达的影响[J];眼科研究;2006年02期

10 赵海峰 ,肖荣;神经管畸形的病因及细胞凋亡在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9期



本文编号:2852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52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