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简称“阅读障碍”)是指部分学龄儿童虽然智力正常,并且享有均等的教育及社会文化机会,但却达不到与其年龄和智力相当的阅读和书写水平。学龄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10%,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障碍。儿童一旦发生阅读障碍,对其认知、情感、自我概念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语音加工障碍与视觉空间加工障碍之争一直是阅读困难基本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汉语阅读障碍研究经历了不存在阅读障碍和探讨阅读障碍行为特点的转变。汉语作为一种有形、声、意的表意文字符号系统,结构密集,字形要比表音文字复杂的多,因此,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似乎更为重要,但是就视觉与语音加工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中的作用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还需进一步研究。近期关于阅读障碍生化学机制方面的一些研究,从另一个侧面为视觉在阅读障碍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行为学和生化检测上均被发现有脂肪酸缺乏症状,阅读困难与脂肪酸特别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视觉改变有关。国内关于阅读障碍脂肪酸特征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视觉与语音加工能力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中的作用如何?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脂肪酸缺乏?而这种脂肪酸缺乏和阅读障碍又有什么关系?其表现与表音文字国家是否相同?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拟利用调查研究、心理认知研究及生化学研究等方法,以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特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言学特征和非语言学特征;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脂肪酸代谢特征,为阅读障碍发病本质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语言学线索。 第一部分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阅读特点 目的研究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读写能力特点及其分型,以期为阅读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城区三所小学三~五年级学生820名,根据ICD-10诊断标准,采取了分层检测的策略筛查出阅读障碍儿童55名。按1:2配比选取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正常儿童110名进行配对研究,采用《儿童中文阅读能力检查表》(DCCC)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的阅读特点及其分型进行分析评估。 结果检出阅读障碍儿童55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筛出率为6.7%,男女比例为3.6:1;阅读障碍组儿童DCCC各项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上(P均0.001);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各个因素的OR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只有听知觉进入方程(OR=2.00);DCCC各项得分的性别间比较显示,正常儿童男生各项目分数均高于女生(P0.05),阅读障碍儿童仅在口语能力上具有性别差异(P0.05)。DCCC各项得分的年级间比较,三年级各项得分均为最高;进一步对三年级正常儿童与五年级阅读障碍儿童在DCCC各项目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除口语能力较差,但差异无显著性以外,五年级阅读障碍儿童在其余各分量表粗分均明显高于三年级正常儿童,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以“听知觉”障碍类型比重最高,其次是不良“阅读习惯”类型和“书面表达”障碍类型,但各分量表异常人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并不少见,这些儿童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应该引起医学、心理、教育学界的充分重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中的各个环节如视知觉、听知觉、意义理解、注意力等均受损害,但以听知觉损害为主,提示汉语阅读障碍可能与西方拼音文字的阅读障碍一样表现为语音加工缺陷;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异质性不同于正常儿童;汉语阅读障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发展性缺陷。 第二部分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 第一节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智力水平 目的分析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智力水平、结构及其对阅读障碍的影响,以期为汉语阅读障碍的鉴别及其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ICD-10诊断标准,采取了分层检测的策略筛查出阅读障碍儿童55名,按1:1配比选取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正常儿童55名进行配对研究,采用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第二次修订版分析阅读障碍儿童的智力缺陷。 结果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智力水平分布多集中在智力中等及以下水平(占58.1%),正常对照组多集中在智力良好及智力超常水平(占70.9%),两组儿童智力水平分布状况差异有显著性(P0.01);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在除A单元外的各分测验得分以及智商总分,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型瑞文测验各分量表得分与DCCC各因子得分做相关分析显示,在正常儿童中,两者的相关系数很低,且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阅读障碍儿童中,智力得分与阅读能力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A和AB两个单元,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除A、E外,瑞文测验各分测验对阅读障碍均有显著影响(P0.05),均为阅读障碍的保护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单元对阅读障碍有显著影响(P0.01,OR=0.673,OR 95.0%CI: 0.503-0.902),为阅读障碍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阅读障碍儿童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在智力结构中,以类比能力与阅读障碍的相关性最显著。预防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发生及干预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其直接观察辨别能力的培养,以求减少阅读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节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能力 目的测查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意识——前音音素判别和后音音素判别,以评估阅读障碍儿童对较小语音单元的加工能力,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语音意识方面的障碍。 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55名儿童中,有53人参加了本次实验,按1:1的比例选择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半岁(±6个月)、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53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根据汉字特点,借鉴西方国家语音意识的实验范式,采用了语音识别任务:包括声母识别和韵母识别两项,利用Visual C++语言编程,纪录被试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比较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首音判断、押韵判断等语音分割能力,进一步考察语音加工能力对阅读障碍的影响和预测性。 结果阅读障碍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无论是前音判断还是后音判断,正确率较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提取过程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速度较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相关分析显示,全体被试以及正常对照组中,语音加工能力与DCCC各项得分及总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语音意识判断正确率越高,其DCCC各项得分及总分越低;但在阅读障碍组中,仅在后音判断任务(韵母识别)与听知觉、注意力和总分三项上的相关系数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相关系数无显著性意义(P0.05);语音意识对阅读障碍的预测能力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声母识别正确率对阅读障碍有影响(P0.01, OR=0.001, OR95.0%CI: 0.000-0.177),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存在缺陷,语音加工能力不足,可能是影响其阅读能力的原因之一;但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语音意识与其阅读能力的相关性不够显著,语音意识对阅读障碍的预测性不够强,汉字识别中语音激活作用的大小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能力 目的测查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加工能力——图形视觉加工和汉字视觉加工,以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视觉编码方面的障碍。 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55名儿童中,有53人参加了本次实验,按1:1的比例选择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半岁(±6个月)、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53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根据汉字特点,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根据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本顿视觉形状辨别测试以及加德纳视觉认知技巧测试设计图形、汉字视觉辨识测试,纪录被试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比较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图形视觉加工和汉字视觉加工能力,进一步考察视觉加工能力对阅读障碍的影响和预测性。 结果正常儿童组无论在图形视觉辨别任务还是在汉字视觉辨识任务中的正确率均高于阅读障碍组,反应时间均短于阅读障碍组,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视觉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相关分析果显示,除了在全体被试中,图形辨识任务正确率与注意力、总分有显著相关性外(P0.05),在阅读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中,视觉辨识任务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未检出显著性意义(P0.05);视觉加工能力对阅读障碍预测能力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图形/汉字视觉加工能力对阅读障碍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视觉加工能力对汉语儿童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够显著,视觉加工能力可能只是汉字识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如果视觉加工能力落后,正确输出汉字的能力必将被阻碍。但是即使视觉加工能力正常,汉字识别仍可能由于其他原因而出现问题。 第三部分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脂肪酸代谢特征 第一节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脂肪酸缺乏临床特征 目的考察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脂肪酸缺乏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及其对阅读障碍的表现的影响。 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55名儿童中,有52人完成问卷,按1:2的比例选择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半岁(±6个月)、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的52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利用DCCC和《脂肪酸缺乏临床表征》调查表分别考察被试的阅读能力和脂肪酸缺乏状况。 结果两组儿童脂肪酸缺乏表征的比较结果显示,阅读障碍组各个脂肪酸缺乏表征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在“过度口渴,多饮”以及“注意力分散”、“情绪敏感”和“睡眠障碍”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阅读障碍儿童在《不饱和脂肪酸缺乏表征》问卷的得分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52名阅读障碍儿童中有33名儿童得分大于3 (占63.46%) ,而在104名正常对照中,仅有40人得分大于3(占38.46%),两组比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8.702,P =0.0030.01);脂肪酸缺乏表征与阅读能力相关分析显示,对于全体被试,脂肪酸缺乏表征得分越高,DCCC各项及总分越高,各项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中,脂肪酸缺乏表征得分与DCCC各项及总分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男生脂肪酸缺乏表征得分与DCCC各项及总分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女生除了口语外,其他项及总分与脂肪酸缺乏表征得分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阅读障碍组中,除了口语、书面表达和阅读习惯外,其他各项得分与脂肪酸缺乏表征得分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生仅有听知觉、书写技能和注意力分项得分与脂肪酸表征得分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生仅有书写技能和口语能力分项得分与脂肪酸表征得分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度口渴,多饮”、和“毛囊角化”两个脂肪酸缺乏表征为阅读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阅读障碍儿童脂肪酸缺乏相对较严重;脂肪酸缺乏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与阅读困难的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视觉缺陷,而且在听觉、语言方面;“过度口渴,多饮”和“毛囊角化”现象是阅读障碍危险因素,阅读障碍儿童可能通过适当补充必需脂肪酸的摄入,提高其阅读能力。 第二节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血液脂肪酸组分测定 目的分析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血液脂肪酸组成,旨在从生化学水平揭示阅读障碍的病因机制,并为汉语阅读障碍的生化学——脂肪酸代谢因素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为了减少饮食对结果的影响,从55名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阅读障碍儿童及其正常对照组中的23对住宿儿童中选取被试,最后确定5对儿童(严格按照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半岁(±6个月)、家庭经济状况相似等条件进行配对)。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被试的血浆及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 结果阅读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血浆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阅读障碍组与正常对照组在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PUFA含量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在正常还是阅障组以及总被试中,n-3 PUFA总量与DCCC各项目呈负相关,即n-3 PUFA含量越高,儿童阅读能力越好;n-6PUFA总量和n-6/ n-3比值与DCCC各项目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红细胞膜PUFA含量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无论在正常还是阅障组以及总被试中,n-3 PUFA总量与DCCC各项目呈负相关;n-6PUFA总量和n-6/ n-3比值仅在总体被试中发现n-3 PUFA总量与“听知觉”、“口语能力”有显著相关(P0.05),其他相关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有脂肪酸相对缺乏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脂肪酸含量特别是n-3 PUFAs含量与阅读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提示,脂肪酸缺乏可能是汉语阅读障碍的潜在因素。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关于脂肪酸代谢在阅读能力中的作用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新的视角——脂肪酸代谢——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成因及机制,有助于阅读障碍生化基础的研究从而加快对这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的机制的理解。本研究采用严格的配对研究,控制混杂因素,提高研究效率,研究将流行病调查、认知心理测验与生化实验研究有机结合,内容涉及医学、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营养学和气相色谱测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内容较丰富。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脂肪酸代谢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的生化学基础研究及膳食干预、治疗研究奠定基础,从膳食营养途径预防阅读障碍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R749.9
【部分图文】: 1)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能力2)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①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智力水平②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语言学认知特征(语音加工能力);③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非语言学认知特征(视觉加工能力);3)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脂肪酸代谢特征①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脂肪酸缺乏临床表征②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血浆及红细胞脂肪酸组成3.2 研究技术路线:详见下示意图。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困难的程度将 3 年级正常儿童与 5 年级阅读障碍儿童在 DCCC 各分量表粗分进行比较表 8),5 年级阅读障碍儿童除口语能力较差,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以外,其分量表粗分均明显低于 3 年级正常儿童,差异具显著性意义(P<0.05)。表 8 阅读障碍儿童各分项得分年级差异比较( x ± s)目 正常三年级(n=46) 阅障五年级(n=17) t P知 觉 11.17±3.65 14.47±3.78 -3.155 0.00知 觉 16.00±4.91 20.35±4.05 -3.265 0.00理解 11.78±4.17 14.41±4.09 -2.231 0.02技能 12.57±3.12 15.35±3.30 -3.098 0.00能力 13.00±3.83 14.41±3.64 -1.315 0.19表达 16.48±4.57 20.29±4.78 -2.846 0.00
语阅读障碍儿童障碍类型性别差异了解阅读障碍儿童亚型的性别分布状况,我们分别对男、女生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见表 10,图 6),男生以“听知觉解”障碍和不良“阅读习惯”为主,男生各分量表异常人数差χ2=4.146,P=0.763);女生以“听知觉”障碍、“口语能力”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立红;于凯旭;;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1期
2 张雪睿;王玲;;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宫念樵;陈知水;;儿童肾移植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年06期
4 金道宏;孟令芳;;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护理观察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7期
5 孙丽敏;佐炳会;赵溶冰;汪丽静;;儿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0期
6 徐惠民;袁捷;谷兴琳;;儿童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J];江西医药;2011年07期
7 徐明;;儿童颌面骨骨折的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1期
8 马玲玲;任波;;儿童脑梗死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15期
9 翟晔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5例护理[J];北方药学;2011年07期
10 张学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珊;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认知特征与脂肪酸代谢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赵红洋;INS患儿肾组织NF-κB活性、血浆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水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5 周世杰;儿童记忆成套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6 华春珍;儿童MBL基因多态与相关感染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7 蔡益民;长沙市2~12岁儿童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8 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于亚平;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王思力;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yclin D1、ERCC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海军;北京方庄地区儿童微量元素水平及其与儿童疾病和健康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田秋香;不同加工层次对小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年
3 赵珍祥;居住区儿童活动空间环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冯嵩;经食道左心房调搏测定正常儿童窦房传导时间方法的探讨[D];郑州大学;2007年
5 凤尔翠;受体罚儿童的心理行为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晁霞;运用英语图画故事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冯小伟;单纯性肥胖儿童同型半胱氨酸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8 郭红;小儿支原体肺炎白三烯水平及肺功能的变化[D];吉林大学;2005年
9 江洋琳;3~15岁儿童视力与屈光的流行病学调查[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成刚;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88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