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分析两种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常见并发症、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治疗转归和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新的循证支持。 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收入我院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21例患儿,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败血症(出生后3天内发生的败血症)和晚发型败血症(生后3天以后发生的败血症)。对两组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转归、发生败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1.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发热、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循环欠佳、反应欠佳、硬肿、喂养不耐受或腹胀。反应欠佳和腹胀或喂养不耐受在晚发型败血症中的发生率高于早发型败血症。 2.本研究中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发型败血症患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高于早发型败血症。 3.本研究中早发型败血症组白细胞计数异常占54.3%,血小板减少占62.86%,C反应蛋白(CRP)增高65.72%,降钙素原(PCT)增高85.71%。晚发型败血症组44.19%白细胞计数异常,31.40%血小板减少,62.79%CRP增高,91.86%PCT增高。除早发型败血症患儿血小板计数减低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败血症外,两种不同类型败血症的白细胞计数、CRP、PCT指标无明显差异。 4.121例临床诊断为败血症的患儿全部行血培养检查,血培养阳性31例,其中革兰阳性(G+)菌16例,革兰阴性(G-)菌12例,真菌3例。致病菌(1种)3例,条件致病菌(共7种)28例。条件致病菌是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的主要致病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是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3例真菌阳性病例见于晚发型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CNS、粪肠球菌、B组链球菌(GBS)对红霉素、青霉素敏感度较低,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替考拉宁敏感;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敏感度较低,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真菌对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 5.121例新生儿败血症经积极治疗,治愈96例,好转14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6.61%。NEC是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死亡败血症患儿的62.5%(5/8)。 6.121例新生儿败血症中,早发型35例,晚发型86例。早发型败血症以足月儿和出生体重2500g的患儿为主;晚发型败血症以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为主。早发型败血症组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大于晚发型败血症组。 结论:1.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病理性黄疸、呼吸暂停、循环欠佳、反应欠佳、硬肿和腹胀或喂养不耐受。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反应欠佳、腹胀或喂养不耐受时要警惕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 2.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并发症按发生频次:化脓性脑膜炎、NEC、MOF、感染性休克和DIC。NEC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的重要原因,重视和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NEC的发生。 3.虽然除早发型败血症患儿血小板计数减低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败血症外,两种不同类型败血症血常规、CRP、PCT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是多种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别是CRP、PCT或CRP+PCT对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有重要意义。 4.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低,虽不能作为临床诊断败血症的依据,但对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条件致病菌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特别注意院内感染的控制。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晚发型败血症主要致病菌;长期住院患儿应预防真感染的发生。 5.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要警惕院内感染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对有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要警惕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符号说明11-12
- 前言12-13
- 1.研究对象与方法13-14
- 2.结果14-23
- 3.讨论23-30
- 4.结论30-31
- 原始资料31-39
- 参考文献39-43
- 综述43-54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5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建成;余加林;;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败血症预后关系分析[J];重庆医学;2010年15期
2 肖甜甜;王欣宁;余加林;;新生儿败血症非特异性指标的诊断价值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0年03期
3 雷志英;黄海妮;李卫;;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与新生儿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8年04期
4 胡海燕;张健;傅燕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的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5 刘志伟;唐征;丁艳;黄小艺;;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6 蒋燕;巨容;;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杨庆南;朱晓东;朱建幸;;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06年01期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余加林,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12期
9 吴亦栋;尚世强;李建平;杨祖钦;郑之北;杜立中;赵正言;;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J];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06期
10 李莉,叶鸿瑁,杨永弘,申阿东,黄德珉;孕妇及新生儿体内B组链球菌Ⅲ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0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49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