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EN抑制剂在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PTEN抑制剂在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TEN抑制剂(phen) 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 PTEN Lgr5 p-β-catenin
【摘要】:目的:制备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给予PTEN抑制剂-phen干预肠道损伤修复过程。通过肠道组织病理切片,按照Nadler评分标准[1]评估肠道病理损伤情况,观察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肠道组织病理改变。通过Real time PCR、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损伤修复过程中Lgr5、β-catenin和PTE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随时间变化情况。初步探索PTEN抑制剂phen在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PTEN抑制剂作用于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的组织学变化研究 方法:利用缺氧和冷刺激复制新生大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1日龄新生鼠(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实验对照组(C)及干预组(E)。均由母鼠喂养。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与干预。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每天早8点和晚8点同时给予缺氧(含6%02的N2,30min)及冷刺激(4℃冰箱,20分钟)各1次,连续3天。每天第1次缺氧冷刺激后,干预组另给予phen1.6μmol/kg/d (生理盐水溶解,浓度为0.08μmol/ml)腹腔注射,而实验对照组则给予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制模过程中观察新生鼠对刺激的反应、进食情况及活动状况,观察新生鼠有无腹胀、腹泻及胃潴留,并于实验前和实验后第4天(完成制模后24h)测量体重,比较各组新生鼠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于实验最后一次缺氧和冷刺激后24h(1d)、48h(2d)、72h(3d)和120h(5d)脱臼处死新生大鼠5只,标记为N1、N2、N3、N5; C1、C2、C3、C5和E1、E2、E3、E5(各组5只,共60只)。取新生鼠回盲部肠道组织做病理切片,用Nadler评分标准[1]评估肠道损伤与修复情况。 结果: 1.制模过程中,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新生鼠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进食减少、活动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胀。 2.实验前,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新生鼠平均体重分别为7.36±0.10g、7.59±0.19g和7.60±O.11g,三组新生鼠平均体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07;实验后,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1.17±0.15、10.38±0.31和10.75±0.14g,实验对照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2,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平均体重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高于实验对照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EvsN=0.054、PEvsC=0.295。 3.标本取材中发现,实验对照组和干预组新生鼠腹腔有不同程度的浑浊,甚至血性渗液,肠管色泽异常,呈节段性水肿充血、斑片状出血或弹性消失,解剖时偶可见到腹腔内有粪便。 4. HE染色正常对照组的回盲部绒毛结构完整,排列规则;腺体排列规则、组织结构清楚;固有层血管无扩张,无明显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干预组和实验对照组中可见不同程度的粘膜及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不同程度的点状、片状坏死脱落;病理评分介于1-3级之间。干预组、实验对照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重于正常对照组,三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组较实验对照组平均病理损伤程度较轻,但无统计学差异,p=0.468。 结论: 1.6%O2缺氧30min及4℃冷刺激20mmin制备的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外观表现、体重变化及肠道组织病理改变明显,且模型存活时间较长,更有利于组织病理的实验研究。 2.模型中病理损伤最重出现于实验后第2、3天,第5天肠道病理损伤程度较第2、3天减轻,反映肠道损伤后自我修复过程。 3. PTEN抑制剂干预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过程,可改善其外观表现,体重较病变组增加,病理损伤程度减轻,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468。 第二部分PTEN抑制剂影响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Lgr5、β-catenin和PTEN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方法,复制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同时给予PTEN抑制剂--phen干预,分为正常对照组(N)、实验对照组(C)和干预组(E)。分别于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的24h (1d)、48h(2d)和72h(3d)取回盲部肠道标本(标记为N1、N2、N3;C1、C2、C3; E1、E2、E3,每组5只,共45只)。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肠道组织匀浆中Lgr5、β-catenin和PTEN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PTEN抑制剂在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结果: 1. Lgr5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组与E组制模后均较N组升高,且E组更高于C组。Lgr5mRNA表达升高,C1组vs N1组,P=0.031;E1组vs C1组,P=0.032;E2组vsC2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组vs N2组,P=0.264;C3组vs N3组,P=0.146,E3组vs C3组,P=0.081,不具统计学差异。Lgr5蛋白表达升高,C1组vs N1组,P=0.045;E1组vs C1组,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组vs N2组,P=0.062;C3组vs N3组,P=0.059;E2组vs C2组,P=0.093;E3组vs C3组,P=O.177,不具统计学差异。 2. 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组与E组制模后均较N组升高,且E组更高于C组。β-catenin mRNA表达升高,C1组vs N1组,P=0.039;E1组vs C1组,P=0.008;E2组vsC2组,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组vs N2组,P=0.060;C3组vs N3组,P=0.200,E3组vs C3组,P=0.077,不具统计学差异。p-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C1组vsN1组,P=0.013;C2组vs N2组,P=0.007;E1组vs C1组,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3组vs N3组,P=0.052;E2组vs C2组,P=0.109;E3组vs C3组,P=0.094,不具统计学差异。 3. PTE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C组与E组制模后均较N组下降,且E组更低于C组。PTEN mRNA表达下降,C1组vs N1组,P=0.038;E1组vs C1组,P=0.003;E2组vsC2组,P=0.030;E3组vs C3组,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组vs N2组,P=0.134;C3组vs N3组,P=0.679,不具统计学差异。PTEN蛋白表达下降,C1组vs N1组,P=0.037;E2组vs C2组,P=0.008;E3组vsC3组,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组vs N2组,P=0.123;C3组vs N3组,P=0.522,E1组vs C1组,P=0.093;不具统计学差异。 4. Lgr5与P-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85,P=0.000;Lgr5与PTEN 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877,P=0.000。Western blot Lgr5、p-β-catenin、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趋势和Real time PCR Lgr5、β-catenin、PTEN mRNA的表达水平和相一致,Lgr5和p-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89,P=0.000;Lgr5和PTEN蛋白平均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823,P-0.000。 5. PTEN蛋白的表达C3组高于C1组,P=0.022,其余Lgr5、β-catenin和PTE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各自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肠道损伤修复期,Lgr5和P-catenin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修复期肠道干细胞分化、增殖增加有关。PTEN表达增加可能为机体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所致。 2. PTEN抑制剂通过下调PTE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上调Lgr5和P-caten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促进肠道损伤后肠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加速肠粘膜损伤后修复。 3. PTEN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肠道损伤后的修复,其可能的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增强有关。
【关键词】:PTEN抑制剂(phen) 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 PTEN Lgr5 p-β-catenin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2.1
【目录】:
- 中英文单词对照表4-5
- 中文摘要5-8
- 英文摘要8-12
- 前言12-15
- 第一部分 PTEN抑制剂作用于新生鼠肠道损伤修复模型的组织学变化研究15-23
- 实验材料与方法15-17
- 实验结果17-21
- 讨论21-22
- 结论22-23
- 第二部分 PTEN抑制剂在肠道损伤修复过程中影响Lgr5、β-catenin和PTEN基因表达的作用研究23-43
- 实验材料与方法23-29
- 结果29-36
- 讨论36-42
- 结论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7
- 研究生期间完成论文47-48
- 致谢48-49
- 附页49-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素清,栾佐;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2 王小引,李东亮,郭学鹏;孕酮预防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3 朱新波;王菊香;;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内源性一氧化碳、糖皮质激素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2期
4 崔其亮;司徒冰;;腺苷蛋氨酸对新生鼠肝脏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年01期
5 邹艳萍;栗艳芳;;锂剂抑制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年10期
6 卢晓欣;陈新民;洪新民;王成海;林葆城;;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浆、垂体及脑区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3年06期
7 卢晓欣,王成海,洪新如,陈新民,王永午;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浆及脑内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8 卢晓欣,林葆城,王成海,洪新如,陈新民,王永午;β-内啡肽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4年01期
9 帖利军,潘建平,张瑞娟,葛玲;高磺对新生鼠大脑神经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0年06期
10 薛梅,陈吉庆,陈荣华,袁孝如;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视觉诱发电位改变的实验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娅;应燕芬;陈尚勤;林振浪;;运用数字图像技术测定新生鼠生后肺发育形态的动态改变[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2 胡小娅;陈尚勤;;运用数字图像技术测定新生鼠生后肺发育形态的动态改变[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小引;李东亮;郭学鹏;;孕酮预防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骄;俞丹;童煜;毛萌;;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5 柳鑫生;刘莉;刘昌英;杨凡;刘志勇;;母鼠铅暴露对新生鼠脑发育及病理学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文浩;李瑾;马思敏;;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3日龄新生鼠缺氧缺血性损伤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7 肖丹萍;史雪川;杨汉华;;细胞红蛋白在新生鼠脑缺氧缺血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8 肖丹萍;史雪川;杨汉华;;新生鼠脑缺氧缺血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与细胞红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9 母得志;李丽华;;新生鼠脑卒中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神经元凋亡[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汤秀英;周丛乐;苗鸿才;张烨;柴立军;;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形态及功能改变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发现T细胞数目参与调节天然免疫反应[N];中国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平;新生鼠窒息致心肌损伤及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王庆红;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胡琳燕;丹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性分化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4 祁伯祥;高压氧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严超英;外周应用NGF对缺氧新生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吸收分布及其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周冬;新生鼠低血糖脑损伤和丙酮酸钠对其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玉君;内皮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在新生鼠肺出血发生中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严彩霞;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NEC模型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D];武汉大学;2011年
9 王晓莉;高压氧治疗促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魏利龙;受精15.5天胎鼠血清和新生鼠血清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保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不同时间段经鼻给予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后对神经系统恢复效果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2年
2 于慕刚;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3 毕淑英;7-硝基吲唑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4 巨容;高压氧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变化规律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程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6 周雨;肠缺血—再灌注导致新生鼠仔肝损伤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7 郭万里;人胎脑神经干细胞植入新生鼠缺血缺氧性海马损伤区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陈冬梅;谷氨酰胺在防治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9 陈少军;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与新生鼠坏死性肠炎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鲁智英;肠缺血对新生鼠仔肝脏影响的研究[D];大理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643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4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