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稳定性运动干预研究
本文关键词:脑瘫青少年步行障碍的稳定性运动干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脑瘫青少年 平地行走 步态特征 平衡干预 步态分析
【摘要】:脑瘫人群做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于常人的关注和帮助。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脑瘫)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新生儿期间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症,常伴有语言障碍、智力低下、听力低下、视觉异常、癫痫以及行为异常等多种症状。由于脑细胞得不可逆性,在少儿发病早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诊断、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脑瘫人群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脑瘫几乎会成为一种终生病。在其日常生活中不仅给个人带来困扰和麻烦也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诸多不便。据有关报道,脑瘫人群平均寿命约为30岁,所以脑瘫青少年时期也是绝大部分脑瘫人群必须要经历的特殊时期。脑瘫青少年由于出生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或者没有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康复训练从而使运动机能以及身体各个方面出现障碍,而所有的脑瘫人群几乎都存在步行运动障碍。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从一处有效的安全的地点转移到另一处。步行需要全身肌肉的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使人体发生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运动。而对于脑瘫青少年来说步行是最多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加强和改善其行走能力对脑瘫青少年个人、家长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本文把1名健康青少年和烟台市辅助学校4名脑瘫青少年(2名粗大功能Ⅰ级:病症轻微,行走不需要辅助器械,能够独立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能力;2名粗大功能Ⅱ级:症状较重,行走需要依靠辅助器材,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能力)作为受试对象,通过对4名脑瘫青少年进行为期2个月的稳定性运动干预,分别从运动学、三维测力、肌电学、关节力矩以及足底压力分布等方面进行训练前后的步态特征数据对比以及与健康青少年的步态特征数据对比找出脑瘫青少年的步态特征和稳定性运动干预对其行走能力的影响与意义。 三维运动分析研究表明,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步行周期过长,步宽比例大于正常人,足存在内翻或外翻现象,步频较长,行动缓慢;髋、膝、踝下肢三大关节活动异常,在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过度屈伸致重心位置较正常人偏低,髋关节过度内收或屈曲致身体行走摆动幅度较大,踝关节过度翻扣致重心不稳,身体稳定性差。 三维测力结果研究表明,脑瘫青少年在测力台上垂直方向的力值曲线变化较正常人较大,脑瘫青少年在在脚跟着地的缓冲阶段,垂直曲线方向的力值先呈不规律变化,然后瞬间达到峰值且多次出现峰值,脑瘫青少年在脚尖蹬伸阶段,曲线值也呈不规律变化,垂直曲线方向力值由峰值降低再出现峰值多次变化后较快时间内垂直方向力值消失,主要原因是脑瘫青少年足弓结构异常,致患者肢体支撑无力,脚与地面接触时需要短暂的调整过程。 肌电学测试结果表明,脑瘫青少年双侧下肢表面各肌电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均为优势侧的均值大于非优势侧均值,且平均肌电值相差较大,健康正常青少年双侧肌电均值存在微弱的差别。主要造成原因是脑瘫青少年由于在行走过程中下肢存在明显的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不正常的行走姿势导致非优势侧肌肉萎缩无力,肌肉信号弱。 运用逆向动力学法对脑瘫青少年下肢关节反力进行计算后得出,2名粗大功能Ⅰ级脑瘫青少年下肢各关节力矩在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中的变化情况于正常青少年较接近,但在行走缓冲和蹬伸过程中踝关节的内收和外展存在异常,致使脑瘫青少年行走过程中出现内八和外八等现象;2名粗大功能Ⅱ级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关节力矩变化在一个步行周期内与正常青少年存在显著差异,在行走过程中踝关节不仅存在内收和外展的异常切髋关节的屈曲力矩较大,致使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从而影响步行的协调性,造成脑瘫青少年下肢过分内收,形成剪刀步等错误行走姿势。 足底压力平板测试结果表明,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一般先脚尖着地然后过渡于脚后跟与正常青少年行走的过程正好相反。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最大压强点在脚前掌处,而正常人最大压强点基本在2、3跖骨处,2名粗大功能Ⅰ级脑瘫青少年行走过程中最大压强靠近大脚趾,2名粗大功能Ⅱ级脑瘫青少年最大压强点在脚前掌处但离大脚趾相对较远,从而可推论处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存在足外翻和内翻等现象,足弓结构异常;正常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压力中心线基本在足的中心线移动几乎没有偏离,而2名粗大功能Ⅰ级脑瘫青少年的压力中心线在足的中心线处上下波动有明显的上下偏差,2名粗大功能Ⅱ级脑瘫青少年则压力中心线无规律的变动,与正常青少年存在较大的、显著的差别,由此推论脑瘫青少年在行走过程中,在脚着地到离地的过程中脚底不稳,身体重心变化起伏大,行走时身体稳定性差。 基于对脑瘫青少年平地行走步态特征的研究,脑瘫青少年患侧在行走过程中支撑不稳定,身体摆动各个环节配合不协调。建议在对脑瘫青少年进行训练以平衡训练为主,在平衡训练中加强对脑瘫青少年的下肢肌力练习以及协调能力的训练;鉴于对脑瘫青少年自身身体异常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有针对的对脑瘫青少年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方法等;训练结束后要对青少年采取必要的放松,建议采用震动放松。
【关键词】:脑瘫青少年 平地行走 步态特征 平衡干预 步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4.6;R7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一章 前言12-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1
- 2.1 人体步态的研究现状14-17
- 2.1.1 行走的生物力学参数14-16
- 2.1.1.1 运动学参数14-16
- 2.1.1.2 动力学参数16
- 2.1.2 老年人的步态研究16-17
- 2.1.3 肥胖人群的步态研究17
- 2.1.4 孕妇的步态研究17
- 2.1.5 正常儿童的步态研究17
- 2.2 脑瘫人群步态的研究现状17-19
- 2.2.1 脑瘫的定义18
- 2.2.2 脑瘫运动障碍的分类18-19
- 2.3 稳定性运动研究现状19-21
- 2.3.1 稳定性运动产生的机制19
- 2.3.2 稳定性运动对脑瘫患者行走步态的影响19-21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流程21-22
-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2-36
- 4.1 研究方案22
- 4.2 实验过程22-29
- 4.2.1 实验一: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前行走步态的实验研究22-25
- 4.2.1.1 实验对象22-23
- 4.2.1.2 实验器材23
- 4.2.1.3 实验方法23-25
- 4.2.2 试验二: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的实验研究25-27
- 4.2.2.1 运动干预阶段安排25
- 4.2.2.2 运动干预原则25
- 4.2.2.3 运动干预内容25-27
- 4.2.3 实验三: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后行走步态的实验研究27-28
- 4.2.4 摄像机、测力台采集与肌电采集的同步过程28-29
- 4.3 研究方法29-35
- 4.3.1 三维录像的拍摄与解析29-30
- 4.3.2 三维测力分析法30
- 4.3.3 逆向动力学法30-33
- 4.3.4 肌电信号分析法33-35
- 4.3.4.1 肌电信号的单一频谱分析33-34
- 4.3.4.2 肌电信号的平均化分析34-35
- 4.4 实验数据的处理35-36
- 4.4.1 数据的平滑35
- 4.4.2 数据的差值35-36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36-79
- 5.1 步态时相的划分36-37
- 5.2 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后的运动学对比分析37-55
- 5.2.1 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后的时间参数对比分析37-40
- 5.2.2 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后的空间参数对比分析40-42
- 5.2.3 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后的时空参数对比分析42-55
- 5.2.3.1 踝关节角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42-47
- 5.2.3.2 膝关节角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47-53
- 5.2.3.3 足与地面夹角角度变化特征对比分析53-55
- 5.2.4 小结55
- 5.3 脑瘫青少年运动干预前后的三维测力对比分析55-70
- 5.3.1 力值曲线随时间变化对比分析55-61
- 5.3.1.1 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力值曲线变化对比分析55-59
- 5.3.1.2 稳定性运动干预后力值曲线变化对比分析59-61
- 5.3.2 下肢关节力矩对比分析61-70
- 5.3.2.1 下肢髋关节力矩对比分析61-66
- 5.3.2.2 下肢膝关节力矩对比分析66-70
- 5.3.3 小结70
- 5.4 脑瘫青少年运动干预前后足底压力对比分析70-73
- 5.4.1 足底最大压强点对比分析70-71
- 5.4.2 足底压强分布对比分析71-73
- 5.4.3 小结73
- 5.5 脑瘫青少年运动干预前后肌电信号对比分析:73-79
- 5.5.1 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整体特征分析:73-74
- 5.5.2 下肢表面肌电信号单一频谱对比分析:74-75
- 5.5.3 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平均化对比分析:75-78
- 5.5.3.1 峰值计算75-76
- 5.5.3.2 激活顺序76-78
- 5.5.4 小结78-79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79-82
- 6.1 主要结论79-81
- 6.1.1 影响脑瘫青少年身体稳定性的因素79
- 6.1.2 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方法的确定与应用79
- 6.1.3 脑瘫青少年稳定性运动干预前后步行的运动学变化特征79-80
- 6.1.4 脑瘫青少年平地行走步态的三维测力特征80
- 6.1.5 脑瘫青少年平地行走步态的关节力矩特征80
- 6.1.6 脑瘫青少年平地行走步态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80-81
- 6.1.7 脑瘫青少年平地行走步态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特征81
- 6.2 主要建议81-82
- 参考文献82-87
- 致谢87-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扬;薛琳;赵春玉;李建平;霍勇;;早发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A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2 谭婉雯;杨冰霞;;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ADL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8年09期
3 杨健群,姚素英,李洁,徐永忠,马治家;肌电在手控操纵作业工作负荷评价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7年06期
4 施宝兴,魏文仪;逆向动力学计算方法及提高计算精度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傅克礼,吴春容;脑瘫儿童康复现状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8期
6 马兰军;任庆军;张昕;王群龙;何锐;;太极拳对改善中老年妇女平衡能力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年06期
7 罗小兵,马建;肌电图在运动性肌肉疲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马俊杰;体操练习对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聂金雷,张勇;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汪敏;马芙蓉;;儿童立位姿态平衡发展过程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友廉;;人体动作的计算机模拟和人体教学模型[A];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C];198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军民;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分析及其评价系统的初步建立[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部义峰;疲劳前后正脚背踢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信息变化特征研究[D];鲁东大学;2008年
3 李凯;正常青年人行走步态的下肢关节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3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7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