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托吡酯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发布时间:2017-08-16 17:43
本文关键词: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托吡酯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婴儿痉挛症(IS) 泼尼松 托吡酯(TPM) 高度失律 疗效 安全性
【摘要】:背景与目的: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 IS)是最常见的国际公认的一种难治性癫痫综合征。自1958年Sorel和Dusaucy报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IS有效以来,ACTH一直被认为是治疗IS的首选和经典药物。但ACTH副作用出现率高,国内普遍缺药,而传统和新的抗癫痫药物对IS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Lux及Kossoff等的研究发现,大剂量泼尼松龙(prednisolone)与ACTH治疗IS疗效相当,且副作用较少,价格便宜。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剂量泼尼松(prednisone)联合托吡酯(topiramate, TPM)在治疗I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IS的用药提供新的选择。 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56例IS患儿,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予以口服泼尼松(2mg/kg·d, bid)2周,试验组予以口服泼尼松(40mg/d,q6h)2周,两组均添加TPM初始1mg/kg·d,qd或bid,于2周内调至维持量(3~5mg/kg·d, bid)。2周时如果发作控制则两组激素均开始减量,在5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共7周。如2周后仍有发作,两组激素均按初始剂量延长2周,再减量,总疗程达9周。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及疗程结束(7周或9周后)时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和痉挛发作控制情况评估,并记录药不良反应,Gesell发育测试于治疗前和6个月后(仅对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者)进行。所有患儿均接受了2~18月的随访。 结果:(1)治疗2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75.00%(21/28)和28.57%(8/28),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60.71%(17/28)和21.43%(6/28);疗程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分别为67.86%(19/28)和35.71%(10/28),同期高度失律缓解率分别为57.14%(16/28)和14.29%(4/28)。无论是在治疗2周还是在疗程结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12=12.087,P11=0.001;χ122-5.793,P12-0.016;χ212=8.928,P21=0.003;χ222=11.200,P22=0.001)。(2)不良反应:本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均以体重或食欲增加为最常见,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分别为82.14%(23/28)和67.86%(19/2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24,P=0.217),但试验组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中均无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3)截止总结病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中IS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1.82%(7/22)和72.73%(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试验组中9例(痉挛发作缓解6个月以上)前后DQ比较,均值增大,但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71,P=0.053)。 结论:(1)大剂量泼尼松联合TPM治疗IS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泼尼松联合TPM。(2)经随访2~18个月,试验组IS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观察过程中,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均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
【关键词】:婴儿痉挛症(IS) 泼尼松 托吡酯(TPM) 高度失律 疗效 安全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缩略词表9-10
- 第1章 引言10-12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12-16
- 2.1 对象12
- 2.1.1 病例入组标准12
- 2.1.2 病例排除标准12
- 2.2 研究设计12-13
- 2.3 药物治疗方案13-14
- 2.4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14
- 2.4.1 疗效指标14
- 2.4.2 安全性指标14
- 2.5 统计分析14-16
- 第3章 结果16-22
- 3.1 一般资料16
- 3.2 两组疗效对比16-19
- 3.3 两组 IS 患儿痉挛发作与 EEG 改变的关系19-20
- 3.4 两治疗组间不良反应比较20-21
- 3.5 随访及两组复发率对比21-22
- 第4章 讨论22-29
- 4.1 皮质类固醇激素在 IS 中的应用22-23
- 4.2 TPM 在 IS 患儿中的添加治疗23-24
- 4.3 不同剂量泼尼松联合 TPM 治疗 IS 的疗效24-25
- 4.4 痉挛发作与 EEG 高度失律的相关性25
- 4.5 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IS 的作用机制25-26
- 4.6 两组不良反应与剂量关系26-27
- 4.7 复发率及精神运动发育转归27
- 4.8 结束语27-29
- 第5章 结论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5
- 附图(IS 患儿 EEG)35-3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7-38
- 综述38-45
- 参考文献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招师;吴华平;虞雄鹰;陈勇;查剑;钟建民;;大剂量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患儿脑电图变化的观察[J];癫vN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2年04期
2 王雅洁;邹丽萍;;婴儿痉挛症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假说[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24期
3 陈彦;路新国;陈黎;陈伟燕;徐雅娜;李永利;廖建湘;;视频脑电图评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年04期
4 陈莹;张月华;;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年01期
5 刘占利;邹丽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6 叶强华;郑晓菲;王芳;肖侠明;;婴儿痉挛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7 束晓梅;李娟;张贵萍;冒青;;常规剂量与小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的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6期
8 王华;;婴儿痉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01期
9 廖建湘;;婴儿痉挛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年24期
10 余巍;翟琼香;廖建湘;陈彦;;婴儿痉挛症经促皮质素治疗后的痉挛发作与脑电图改变相关性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684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846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